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在地球表面活动的空间日益扩大,这种活动产生的影响超越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状况,表现为人类活动诱发的灾害日趋强烈:土地沙漠化、滑坡、崩塌、酸雨、洪涝灾害等。这种不协调已部分地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很可能在将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地质学”就是人们在这种探索之中提出来的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专门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各类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人类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地质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环境地质区划及编图等。尽管该学科还很年轻,但是其发展十分迅速,在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环境地质学已在西方初步形成了一门较系统的学科,国际地质学界也越来越关注环境地质研究,设立了一些重大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计划,如“全球变化研究”(IGBP),“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DNDR)和“21世纪议程”等。“环境地质学”专题讨论成为26届以来各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要议题。在国内,我国政府颁发了相关地质灾害方面的政策法规。环境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我国初步制定的有关国土资源调查方案中,有很大的份量就是环境地质调查,近几年里,先后有山西、江苏、四川和湖南等省市也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各种版本的《环境地质学》教材出版,每年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可以预见,“环境地质学”一定会与其他学科一样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