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聚乳酸微胶囊的层层自组装及表征

来源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第8期

论文作者:李亚东 王敏 张慧慧 杨革生 邵惠丽

文章页码:158 - 162

关键词:微胶囊;层层自组装;聚乳酸;立构复合;

摘    要:以碳酸钠和氯化钙为原料制备的碳酸钙微球为模板,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逐层组装在碳酸钙微球上,然后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去除模板碳酸钙后成功制备了聚乳酸中空微胶囊,并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对微胶囊进行初步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层形成的层间驱动力为聚乳酸异构体之间的立构复合作用,微胶囊呈现经典的褶皱状,囊壁厚度约为90~100nm,内部为空腔结构,囊壁允许小分子物质透过,在载药缓释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详情信息展示

聚乳酸微胶囊的层层自组装及表征

李亚东,王敏,张慧慧,杨革生,邵惠丽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 要:以碳酸钠和氯化钙为原料制备的碳酸钙微球为模板,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逐层组装在碳酸钙微球上,然后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去除模板碳酸钙后成功制备了聚乳酸中空微胶囊,并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对微胶囊进行初步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层形成的层间驱动力为聚乳酸异构体之间的立构复合作用,微胶囊呈现经典的褶皱状,囊壁厚度约为90~100nm,内部为空腔结构,囊壁允许小分子物质透过,在载药缓释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胶囊;层层自组装;聚乳酸;立构复合;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