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的新认识

来源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论文作者:麻伟娇 卫延召 陶士振

文章页码:579 - 1217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凸起;陆梁油田;清水河组;古油藏;

摘    要:前人在研究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时,多侧重于断裂-不整合体系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和侏罗系油气藏的次生调整作用,很少关注清水河组对油藏形成的贡献.本文以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单井垂向上连续颗粒定量荧光分析、地震层位精细标定、连井剖面砂体对比等技术方法,证实了石南47井区清水河组早期存在古油藏,重新认识了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形成的过程,并为白垩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白垩纪,三个泉凸起西段清水河组发育低幅度背斜构造,受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和侏罗系油藏次生调整油气的共同充注,形成规模古油藏,表现在石南47井区2 0402 084m的QGF指数较大;2)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清水河组背斜幅度变小甚至消失,三个泉凸起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变成南低北高的形态,使得清水河组油气向上向北调整,由2 0402 048 m的QGF-E强度较低可以证实,调整的油气运移至呼图壁河组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3)现今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的形成不仅仅受断裂、不整合、侏罗系油气的控制,也与清水河组古油藏的形成与再分配密切相关.

详情信息展示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的新认识

麻伟娇1,2,卫延召2,陶士振2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前人在研究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时,多侧重于断裂-不整合体系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和侏罗系油气藏的次生调整作用,很少关注清水河组对油藏形成的贡献.本文以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单井垂向上连续颗粒定量荧光分析、地震层位精细标定、连井剖面砂体对比等技术方法,证实了石南47井区清水河组早期存在古油藏,重新认识了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形成的过程,并为白垩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白垩纪,三个泉凸起西段清水河组发育低幅度背斜构造,受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和侏罗系油藏次生调整油气的共同充注,形成规模古油藏,表现在石南47井区2 0402 084m的QGF指数较大;2)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清水河组背斜幅度变小甚至消失,三个泉凸起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变成南低北高的形态,使得清水河组油气向上向北调整,由2 0402 048 m的QGF-E强度较低可以证实,调整的油气运移至呼图壁河组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3)现今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的形成不仅仅受断裂、不整合、侏罗系油气的控制,也与清水河组古油藏的形成与再分配密切相关.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凸起;陆梁油田;清水河组;古油藏;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相关论文

  • 暂无!

相关知识点

  • 暂无!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