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新型冲击防护微凝胶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功能材料2013年第12期

论文作者:周超 王博 徐昆 刘燕平 胡红 王丕新

文章页码:1745 - 1749

关键词:冲击防护;微凝胶;3D织物;

摘    要: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扩链剂、钛酸异丙酯(TIPT)为改性剂,通过双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与三甲氧基硼氧六环(TMOB)的沉淀聚合制备冲击防护微凝胶。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对微凝胶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以微凝胶整理的3D织物抗冲击性能为主要性能指标,采用正交法优化实验设计,确定单体投料最佳比例为m(Si)/m(B)=15∶1,m(MDI)=2.00%,m(TIPT)=4.20%。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文献报道的涨流型硅硼共聚体系,MDI的引入可通过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显著改善整理后复合织物的抗冲击性能。同时微凝胶粒子的产生一方面降低合成及干燥温度,减少能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降低产物运动粘度,改善材料加工与应用性能。

详情信息展示

新型冲击防护微凝胶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

周超1,王博1,徐昆2,刘燕平3,胡红3,王丕新2

1. 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生态高分子材料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系

摘 要: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扩链剂、钛酸异丙酯(TIPT)为改性剂,通过双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与三甲氧基硼氧六环(TMOB)的沉淀聚合制备冲击防护微凝胶。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对微凝胶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以微凝胶整理的3D织物抗冲击性能为主要性能指标,采用正交法优化实验设计,确定单体投料最佳比例为m(Si)/m(B)=15∶1,m(MDI)=2.00%,m(TIPT)=4.20%。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文献报道的涨流型硅硼共聚体系,MDI的引入可通过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显著改善整理后复合织物的抗冲击性能。同时微凝胶粒子的产生一方面降低合成及干燥温度,减少能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降低产物运动粘度,改善材料加工与应用性能。

关键词:冲击防护;微凝胶;3D织物;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