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来源期刊: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7年第2期
论文作者:周仕雄 杨金富 薛力鹏 沈良 张荣伟
文章页码:38 - 44
关键词:大红山铜矿;层控;主导因素;区域热变质;
摘 要:大红山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红河深大断裂北东侧,康滇地轴南端,是我国著名的古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火山喷气—沉积型、古火山型、火山沉积变质—岩浆熔离—接触交代多成因型、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热液改造型、块状硫化物型以及IOCG型等多种观点。笔者基于多年在该矿区工作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矿体(化)与岩相(性)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认为酸性火山喷发及其碎屑沉积是该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矿床由古海隆线状酸性岩浆喷发沉积形成初始矿体,经区域热变质成矿。
周仕雄1,杨金富2,薛力鹏2,沈良2,张荣伟2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2.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勘查院
摘 要:大红山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红河深大断裂北东侧,康滇地轴南端,是我国著名的古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火山喷气—沉积型、古火山型、火山沉积变质—岩浆熔离—接触交代多成因型、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热液改造型、块状硫化物型以及IOCG型等多种观点。笔者基于多年在该矿区工作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矿体(化)与岩相(性)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认为酸性火山喷发及其碎屑沉积是该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矿床由古海隆线状酸性岩浆喷发沉积形成初始矿体,经区域热变质成矿。
关键词:大红山铜矿;层控;主导因素;区域热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