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镁合金微弧氧化表面层多孔结构的形成机制

来源期刊:材料保护2009年第1期

论文作者:刘江文 罗承萍 陈显明

关键词:微弧氧化; 镁合金; 膜层; 微孔结构; 生长机制; 模型;

摘    要:为了探索镁合金微弧氧化表面层多孔结构的形成机制,首先在硅酸盐碱性电解液:5~30g/LNaL2SiO3,1~5 g/L NaOH,5~8g/L KF,0.5~2.0 g/L Na3C6H5O7,0.5~2.0 g/L EDTA中,以AZ91镁合金为基体制备出微弧氧化陶瓷膜,采用恒电流控制模式,电流密度为20~50 A/dm2.然后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膜层的表面和横断面结构.结果发现,表面微孔有两种形态,一种呈蜂窝状结构,另一种呈豆瓣状突起结构;同时还观察到了这种孔的形成和衍化过程,其中包括微孔的形成、生长、联接、合并和嵌套等过程.从而得到如下结论:镁合金表面多孔层的形成是一种层进生长模式;镁合金微弧氧化中微孔的萌生是按"气体喷射"机制进行,而孔的发展是按"蜂巢衍进"模式进行.

详情信息展示

镁合金微弧氧化表面层多孔结构的形成机制

刘江文1,罗承萍1,陈显明2

(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2.肇庆学院物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为了探索镁合金微弧氧化表面层多孔结构的形成机制,首先在硅酸盐碱性电解液:5~30g/LNaL2SiO3,1~5 g/L NaOH,5~8g/L KF,0.5~2.0 g/L Na3C6H5O7,0.5~2.0 g/L EDTA中,以AZ91镁合金为基体制备出微弧氧化陶瓷膜,采用恒电流控制模式,电流密度为20~50 A/dm2.然后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膜层的表面和横断面结构.结果发现,表面微孔有两种形态,一种呈蜂窝状结构,另一种呈豆瓣状突起结构;同时还观察到了这种孔的形成和衍化过程,其中包括微孔的形成、生长、联接、合并和嵌套等过程.从而得到如下结论:镁合金表面多孔层的形成是一种层进生长模式;镁合金微弧氧化中微孔的萌生是按"气体喷射"机制进行,而孔的发展是按"蜂巢衍进"模式进行.

关键词:微弧氧化; 镁合金; 膜层; 微孔结构; 生长机制; 模型;

【全文内容正在添加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