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来源期刊:金属矿山2016年第11期

论文作者:魏海霞 高照忠 叶长斌

文章页码:128 - 131

关键词:开采沉陷;D-InSAR;ArcGIS;干涉影像;GAMMA;相位解缠;

摘    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存在卫星重访周期较长的不足,导致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精度不高,难以适应矿区开采沉陷动态监测的要求。为此,以双鸭山某矿区为例,将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开采沉陷监测分析。首先选择该矿区2014年10—11月3景C波段TerraSAR影像作为干涉影像数据,构成了3个干涉影像对;然后针对In-SAR干涉影像存在的基线误差、大气误差、地形误差以及时间失相关等,以GAMMA软件为平台,通过精细二轨D-InSAR模式,进行干涉影像对配准、基线估计、相位解缠处理,提高D-InSAR干涉影像精度;最后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与开采平面、开采计划以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矿区开采沉陷区域的空间动态分布位置,并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导入ArcGIS软件对矿区开采沉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干涉影像对1、2、3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1,22,33d,期间矿区的最大沉陷量分别为40,41,45mm,平均沉陷量为0.86mm/d,区内同期水准测量获得的沉陷量平均为0.92mm/d,可见,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开采沉陷监测方法有一定的精度。

详情信息展示

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魏海霞1,高照忠1,叶长斌2

1.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2. 山东正元数字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摘 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存在卫星重访周期较长的不足,导致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精度不高,难以适应矿区开采沉陷动态监测的要求。为此,以双鸭山某矿区为例,将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开采沉陷监测分析。首先选择该矿区2014年10—11月3景C波段TerraSAR影像作为干涉影像数据,构成了3个干涉影像对;然后针对In-SAR干涉影像存在的基线误差、大气误差、地形误差以及时间失相关等,以GAMMA软件为平台,通过精细二轨D-InSAR模式,进行干涉影像对配准、基线估计、相位解缠处理,提高D-InSAR干涉影像精度;最后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与开采平面、开采计划以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矿区开采沉陷区域的空间动态分布位置,并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导入ArcGIS软件对矿区开采沉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干涉影像对1、2、3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1,22,33d,期间矿区的最大沉陷量分别为40,41,45mm,平均沉陷量为0.86mm/d,区内同期水准测量获得的沉陷量平均为0.92mm/d,可见,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开采沉陷监测方法有一定的精度。

关键词:开采沉陷;D-InSAR;ArcGIS;干涉影像;GAMMA;相位解缠;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相关论文

  • 暂无!

相关知识点

  • 暂无!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