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源下致密砂岩储层垂向成岩非均一性成因机制

来源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论文作者:李丹 林承焰 董春梅 杨玲 朱兆群 马存飞 毛毳 张涛

文章页码:693 - 707

关键词:烃源岩下伏储层;致密砂岩;垂向成岩非均一性;“优势充注体”;松南盆地;扶余油层;

摘    要:致密砂岩油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备受关注.为揭示源下致密砂岩储层垂向成岩非均一性成因机制,依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包体测温及物性测试等多项分析测试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烃源岩下伏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展垂向成岩非均一特征研究,认为储层所受压实作用强烈,是造成储层减孔效应的主导因素;垂向上压实效应整体受控于埋深;碳酸盐胶结的减孔效应在诸类胶结作用中最为显著,其胶结物含量在垂向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非均一特征;溶蚀作用整体较弱,以钾长石的溶蚀为主,垂向上溶蚀面孔率呈现先增后减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准面旋回控制成岩作用垂向分异所需的物质基础的形成,为后期垂向压实非均一性及含烃成岩流体在垂向上的非均一充注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格架;源-断-砂配置关系的纵向分异导致4种含烃成岩流体运移模式的垂向演变,其中模式④分布频率为68.9%,为研究区主导运移模式;"优势充注体"控制超压含烃成岩流体"倒灌"过程中的优势充注层位并导致垂向差异成岩效应,造成Ⅱ,Ⅲ砂组相对强烈的溶蚀与碳酸盐胶结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期压实作用的进行,进而有利于垂向上"甜点段"的形成.

详情信息展示

源下致密砂岩储层垂向成岩非均一性成因机制

李丹1,林承焰2,董春梅2,杨玲1,朱兆群1,马存飞2,毛毳3,张涛4

1. 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3.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4.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摘 要:致密砂岩油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备受关注.为揭示源下致密砂岩储层垂向成岩非均一性成因机制,依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包体测温及物性测试等多项分析测试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烃源岩下伏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展垂向成岩非均一特征研究,认为储层所受压实作用强烈,是造成储层减孔效应的主导因素;垂向上压实效应整体受控于埋深;碳酸盐胶结的减孔效应在诸类胶结作用中最为显著,其胶结物含量在垂向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非均一特征;溶蚀作用整体较弱,以钾长石的溶蚀为主,垂向上溶蚀面孔率呈现先增后减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准面旋回控制成岩作用垂向分异所需的物质基础的形成,为后期垂向压实非均一性及含烃成岩流体在垂向上的非均一充注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格架;源-断-砂配置关系的纵向分异导致4种含烃成岩流体运移模式的垂向演变,其中模式④分布频率为68.9%,为研究区主导运移模式;"优势充注体"控制超压含烃成岩流体"倒灌"过程中的优势充注层位并导致垂向差异成岩效应,造成Ⅱ,Ⅲ砂组相对强烈的溶蚀与碳酸盐胶结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期压实作用的进行,进而有利于垂向上"甜点段"的形成.

关键词:烃源岩下伏储层;致密砂岩;垂向成岩非均一性;“优势充注体”;松南盆地;扶余油层;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