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玻璃不同时间体外矿化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来源期刊:材料导报2020年第S2期
论文作者:胡方 王健 仇越秀 郭创洲 刘明东
文章页码:1142 - 1146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三维网状结构;比表面积;体外矿化;创伤修复;
摘 要:本工作以一种新型的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活性玻璃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了不同时间的体外矿化,采用氮气吸附法、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生物活性玻璃的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和矿化前后物相进行了分析;通过体外矿化试验和建立贵州猪皮肤创面模型对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进行了统计以及HE染色分析,探讨了生物活性玻璃在不同时间体外矿化后对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的原始比表面积为186.8 m2/g,在模拟体液中浸泡24 h即可形成规则的碳酸羟基磷灰石三维网状结构,其比表面积可达250.45 m2/g,经48 h处理的三维网状结构比表面积为472.30 m2/g,是未处理材料的2.5倍。原始生物活性玻璃促使5 cm×5 cm×4 cm创面在(19.33±0.37) d新生组织填充整个创面,经过24 h和48 h矿化后修复创面分别需要(22.16±0.65)d和(25.5±0.25)d,未经矿化的生物活性玻璃组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未经过矿化处理的生物活性玻璃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快速有序生长,新生组织结构完整。
胡方1,王健1,仇越秀1,2,郭创洲1,刘明东1
1. 北京幸福益生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2. 钢铁研究总院
摘 要:本工作以一种新型的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活性玻璃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了不同时间的体外矿化,采用氮气吸附法、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生物活性玻璃的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和矿化前后物相进行了分析;通过体外矿化试验和建立贵州猪皮肤创面模型对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进行了统计以及HE染色分析,探讨了生物活性玻璃在不同时间体外矿化后对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的原始比表面积为186.8 m2/g,在模拟体液中浸泡24 h即可形成规则的碳酸羟基磷灰石三维网状结构,其比表面积可达250.45 m2/g,经48 h处理的三维网状结构比表面积为472.30 m2/g,是未处理材料的2.5倍。原始生物活性玻璃促使5 cm×5 cm×4 cm创面在(19.33±0.37) d新生组织填充整个创面,经过24 h和48 h矿化后修复创面分别需要(22.16±0.65)d和(25.5±0.25)d,未经矿化的生物活性玻璃组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未经过矿化处理的生物活性玻璃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快速有序生长,新生组织结构完整。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三维网状结构;比表面积;体外矿化;创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