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迁移与吸收累积特征
来源期刊:中国稀土学报2006年第1期
论文作者:王秀丽 周权锁 王立军 梁涛 胡霭堂 阎欣
关键词:水稻; 水稻土; 盆栽实验; 分布和分异; 稀土;
摘 要:通过在天然水稻土中施用不同浓度稀土开展为期两年的水稻盆栽实验, 在不同生长期系统观测了水稻植株样品的生物量, 同时利用ICP-MS测定了土壤及水稻植株各器官中14种稀土元素的含量, 并对植株体内稀土含量分布模式及各器官对土壤中稀土的富集与分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苗期还是成熟期, 当外施稀土量超过400 mg·kg-1时, 水稻植株生物量即开始呈下降趋势, 当外施稀土达500 mg·kg-1时, 生物量降低10%左右, 水稻远低于旱作植物小麦对土壤中外施稀土的耐受能力. 对照水稻各器官稀土分布模式与对照土壤相似, 均呈轻稀土富集, 中、重稀土相对亏损型, Eu轻度负异常;但与土壤不同, 水稻根部的Tb及地上部各器官的Eu, Tb均出现正异常. 土施大量稀土(400~1200 mg·kg-1)对水稻土及稻根的稀土分布模式有显著影响, 对茎、叶略有影响, 对籽粒影响不明显. 植株各器官对土壤稀土的累积能力依次为根>叶>茎>穗轴、谷壳>籽粒. 对照水稻根部对土壤中各稀土元素的吸收积累能力大致相同, 仅对Tb有更强的选择性吸收. 地上部各器官对中、重稀土的累积能力大于轻稀土, 并多数对Eu及Tb有更强的累积. 水稻的根部及叶、茎对外施稀土有更强的吸收累积能力, 随外施稀土浓度增加, 其富集系数随之增高, 而穗轴和谷壳、籽粒的富集系数变化不大. 植株各器官及籽粒对外施稀土中的Nd都表现出更强的吸收累积作用.
王秀丽1,周权锁2,王立军3,梁涛3,胡霭堂2,阎欣1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通过在天然水稻土中施用不同浓度稀土开展为期两年的水稻盆栽实验, 在不同生长期系统观测了水稻植株样品的生物量, 同时利用ICP-MS测定了土壤及水稻植株各器官中14种稀土元素的含量, 并对植株体内稀土含量分布模式及各器官对土壤中稀土的富集与分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苗期还是成熟期, 当外施稀土量超过400 mg·kg-1时, 水稻植株生物量即开始呈下降趋势, 当外施稀土达500 mg·kg-1时, 生物量降低10%左右, 水稻远低于旱作植物小麦对土壤中外施稀土的耐受能力. 对照水稻各器官稀土分布模式与对照土壤相似, 均呈轻稀土富集, 中、重稀土相对亏损型, Eu轻度负异常;但与土壤不同, 水稻根部的Tb及地上部各器官的Eu, Tb均出现正异常. 土施大量稀土(400~1200 mg·kg-1)对水稻土及稻根的稀土分布模式有显著影响, 对茎、叶略有影响, 对籽粒影响不明显. 植株各器官对土壤稀土的累积能力依次为根>叶>茎>穗轴、谷壳>籽粒. 对照水稻根部对土壤中各稀土元素的吸收积累能力大致相同, 仅对Tb有更强的选择性吸收. 地上部各器官对中、重稀土的累积能力大于轻稀土, 并多数对Eu及Tb有更强的累积. 水稻的根部及叶、茎对外施稀土有更强的吸收累积能力, 随外施稀土浓度增加, 其富集系数随之增高, 而穗轴和谷壳、籽粒的富集系数变化不大. 植株各器官及籽粒对外施稀土中的Nd都表现出更强的吸收累积作用.
关键词:水稻; 水稻土; 盆栽实验; 分布和分异; 稀土;
【全文内容正在添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