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消息 有人深耕细作,有人策马圈地,全产业链的锂电池模式,当推杉杉股份和中信国安。
杉杉股份最早涉猎锂电池,是通过1999年成立的杉杉科技。这家成立于上海的子公司,主要产品是负极材料。
四年之后,杉杉股份进军正极材料,2003年杉杉科技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正极材料公司。
2004 年,杉杉科技生产负极材料的宁波工厂建成投产,上海宁波两地年产能扩大到3000 吨。
2005 年,杉杉科技投资电解液工厂,建厂后一年的产销规模位居国内第二。
此后,杉杉股份更是远征澳大利亚,将其锂电池产业链向资源延伸。
2009年6月1日,杉杉股份公告称,5月28日在澳大利亚佩斯与Heron Resources Limited(下称Heron)签署关于Yerilla镍钴矿项目的框架合作协议。
“现在是最好的机会,一方面是金融危机,我们遇到的是百年未遇的低价;另一方面,澳元贬值也降低了我们的投资成本。”当时,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向记者表示。
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上述矿山项目,已经完成中试,后期将开实验工厂。
杉杉股份也开始尝试向终端产品进军,该公司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组建航天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参与该企业投资将为公司锂电池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奠定了基础。
就此,从上游的矿山,到作为电池材料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下游的电池产品,除了隔膜这一环节,都有所涉猎。
“新能源对于杉杉股份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也在倾全公司之力,希望实现突破,也可能与国外行业巨头在技术上合作。”郑永刚曾向记者表示。
但杉杉股份在锂电池的布局,短时期内尚难以带来业绩的大幅增长。
2009年年报显示,杉杉股份锂电池材料的营业收入为7.76亿元,主营收入的占比为36.41%,而产品的毛利率仅为16.67%,远低于其休闲服51.22%和西装19.30%的毛利率。
同样跑马圈地的还有中信国安。中信国安更是因为钾肥、锂电池和三网融合三大概念而被称为概念之王。
中信国安目前拥有碳酸锂产能2万吨/年,远景规划为3万吨。2009年年报显示,其2009年生产碳酸锂5000吨,而此前两年,其产能在1000吨-2000吨之间。
而在中游,中信国安主要布局正极材料。其控股90%的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有限公司(下简称“盟固利”),为国内主要的钴酸锂正极材料生厂商。
但2009年盟固利亏损1500万元,中信国安8月24日发布的2010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所属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电力扩容,电池正极材料产、销量受到影响,营业收入较上年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