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September

2010

湖南汝城:加快矿业经济转型步伐

发布时间:2010/9/7 14:48:021570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处于社会产业链最前端,具有广泛传递功能和辐射效应的基础性产业。“十一五”以来,汝城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正向有序化、规范化方向持续推进,政府一系列调控措施初步发挥效能,矿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矿业经济呈现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后劲充沛,发展潜力充分释放的良好局面。

  汝城县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矿业长期以来是汝城县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持续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县矿业已逐步形成了“采矿—选矿—加工”的生产格局,矿业经济已成为该县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已成为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加工集散地。采选业生产结构以采掘为主、选矿次之,主要产品为初级矿产品。县域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43种,有资源储量的矿种有17种,占郴州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矿种的36.95%,主要包括煤、铁、钨、锡、钼、铋、铅、锌、铜、银、稀土金属、铀、萤石、钾长石、石灰岩、地热和矿泉水。其中,铁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一位,钨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四位。地热资源驰名省内外,位于热水镇的热水圩地热田是我国水温最高、流量最大的天然热泉,含有多种有益元素,对人体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该县大型矿床3个,为铀、铁、稀土矿。中型矿床1个,为钨矿。小型矿床79个,其中煤矿1个,钨矿7个,铅锌矿2个,钾长石矿6个,石灰岩38个,地热1个,萤石矿2个,砖瓦用粘土矿18个,河道砂石4个。

  汝城县矿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汝城县矿业经济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从矿业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逐步解决:

  一、矿山生产规模过小,布局亟待调整。全县持证矿山企业中,只有汝城钨矿1家为中型矿山,其余均为小型矿山。占全县矿山总数90%以上的集体、个体矿山,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能力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矿产品加工业少,规模以上企业不足10家,初级加工产品占全部矿产品的90%以上,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的带动。铜矿、钨矿、铁矿、铅锌矿虽有一定的采选、冶炼能力,但仍以销售原矿及低级产品为主;稀土矿、重晶石、萤石等在开发利用中亦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矿山企业的空间分布散乱,缺乏规划和统一布局,尚有少数矿山企业分布在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内。

  二、矿业生产技术滞后,资源浪费严重。该县矿业经济经多年的发展,包括采选、矿产品加工在内的矿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但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以单一矿种的利用为主,不少矿山采主矿,弃共(伴)生矿,尾矿缺乏合理的处理措施,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势矿产的深加工水平和资源二次利用水平总体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全县有色金属矿床中90%以上含有多种共(伴)生有用矿物和元素,综合回收利用的经济价值明显,但由于目前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限制,综合利用难度大。该县是一个钨矿采选加工多年的县,现有钨矿加工企业10多家,目前,除茶山脚钨矿生产工艺比较精细外,其他的一些钨矿企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加工分离技术为主,产品基本上属于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小。铁矿企业,以开采加工铁精粉为主,赤铁矿全部以原矿形式外销。

  三、矿业企业发展不快,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工作大都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懂生产、善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和生产技术人员少;企业主规范内部管理的意识不强。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造成企业管理粗放,成本居高不下。

  汝城县矿业经济转型的建议

  汝城县矿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如何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步伐,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把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当作“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对于汝城矿业经济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推进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延伸矿业产业链和发展高附加值矿产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进程,加快矿产品的精深加工。

  一、找准矿业发展思路。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发展观,充分认识到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找准贴合县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全县矿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推进全县矿产资源整合和矿产品精深加工,切实做到矿产资源统筹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加工增值水平,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建立矿产资源供给与深加工之间紧密协作关系,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业经济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壮大全县矿业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效益显著、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资源产业化道路。

  二、创优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发展的前提。目前,要加快汝城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遇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技术、人才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更多地吸引外地的生产要素。制定和完善矿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要确保国家和省、市、县已经出台实施的有关吸引外资、发展非公经济等有关优惠政策切实得到落实。围绕有利于加快矿产品精深加工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信贷政策、新产品开发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等)和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实行项目主办责任制,为矿产资源招商引资项目在办理各类手续上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为各类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落户、投产、改扩建等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让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进得来,留得住。

  三、加大矿业监管力度。一是推进资源整合。不断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行业监管,以矿产资源整合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整体收购等方式,建立企业进出机制,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对县域矿山企业进行整合,减少采矿权,解决目前小矿山企业采矿点过多、过滥、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问题,促进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聚集,使开采原矿资源的企业逐步向资源精深加工拓展。二是继续深化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矿产资源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巩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广泛宣传、社会参与的工作制度。保持对非法采矿的高压态势,进一步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矿种、重点矿区和重点问题,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加强巡查,露头就打,有效化解矛盾,坚决防止反弹,确保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进一步巩固矿产秩序整治成果,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三是狠抓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矿山安全大检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稳定。坚持把落实安全责任作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行“一岗双责”制,并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各乡镇特别是矿产乡镇建立严格的“人盯矿”责任制,对已关闭矿井、整合矿井、非法开采矿点以及重点生产经营单位逐矿落实监管责任领导和监管责任人,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排查,隐患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首先要加大产业集结度,让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该县的资源优势,力争多引进一些县外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其次要优化技术结构。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改进、改革采矿方法、提高选矿、冶炼的工艺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综合回收、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广利用APT技术,缩短选矿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再是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企业群和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推动矿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