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着力抓好再生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缩小我国钨加工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淘汰落后产能,科学、合理、统筹安排钨加工技改项目。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档钨加工产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推动钨资源整合和钨企业集团化发展,提高我国钨工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钨工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我国钨资源大国向钨工业强国转变。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相关高档产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和资源整合,推动钨企业集团化发展,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钨企业集团。
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
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上下游企业重组,支持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防止污染,坚决淘汰工艺落后、质量低劣、破坏资源、浪费能源、污染环境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
我国钨加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控制钨品总量,推进产业重组,优化钨品结构,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开发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环保达标、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钨工业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展总量目标。切实转变钨业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严格控制钨开采总量和钨加工产能。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钨行业统计内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利润超100亿元;在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和二次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治理整顿逐步使钨精矿生产总量控制在8万吨(WO365%)以内;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初级冶加产品的出口量,使出口总量控制在3万吨(金属量)以内。
结构优化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跨区域、跨行业、乃至跨国的钨企业集团,优化我国钨行业组织结构。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1~2个世界级知名企业集团。
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市场调节作用遏止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应用产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使钨精深加工高档产品的销售收入占钨加工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从目前的25%左右提高到40%以上,硬质合金先进配套的高端数控刀具自给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40%以上。
技术进步目标。进一步提高钨冶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工艺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钨加工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推广应用精密成形、注射成形、挤压成形、压注成形、多气氛气压烧结和CVD-PVD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超粗、超细及纳米结构硬质合金,产品包括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棒材和整体硬质合金刀具等;功能梯度硬质合金,产品包括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及配套刀具等;资源替代型超硬材料,包括金属陶瓷、非金属陶瓷等无钨或少钨超硬工具材料;精深加工与成套工具,包括各类刀具、矿山、石油、工程采挖工具等,典型的如PCB微型钻头、盾构刀等;精密模具和耐磨零件。
实施精品战略,发展特纯、特精、特异形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低污染的小批量、多品种的钨加工材产品。重点发展高性能特种钨丝、硬面材料、高性能超薄、超大钨板材;纳米钨合金材料、钨基复合材料、钨基高比重合金以及具有特殊微结构的W—Cu复合材料(纳米结构钨铜复合材料、梯度结构钨铜复合材料)等特殊用途的特色材料;钨及钨合金药型罩材料;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应用的新型钨基材料。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钨加工业发展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发达国家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虽然已形成多个硬质合金系列、数百个牌号,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并在工艺技术和装备上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绝大多数硬质合金厂家只生产烧结态产品,产品以中低档硬质合金为主,高精密刀具、模具、工程机械配件等高附加值硬质合金产品比重很低。而国外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工具及整台套大型隧道采掘机等工程机械设备,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是中低档合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如国内硬质合金行业龙头企业年产4000多吨硬质合金,其销售收入却只有国外某硬质合金知名企业年产300多吨高性能硬质合金年销售额的二分之一。2009年,我国进口钨条年平均价格108887.2美元/吨,是出口价格的4.24倍;进口钨丝年平均价格211990.6美元/吨,是出口价格的3.00倍,价格差距仍然较大,以出口初中级钨品为主的格局尚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钨加工业企业多,规模小,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国大小硬质合金企业600多家,年产量超过2000吨的企业只2家,年产量超过100吨的企业不足50家;硬质合金的材料制造和工具制造的长期分割,一直没有形成像瑞典山特维克、美国肯纳等产业集中度很高的硬质合金工模具制造大型企业。而且,不少企业还在中、低档硬质合金产品方面盲目扩能或建新厂。因此造成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不高、低价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低下。近几年我国硬质合金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但销售收入仅100多亿元,不到全世界硬质合金总产值的8%。
钨加工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我国钨加工业尽管在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国硬质合金工业的发展偏重于设备与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在科技方面的实际投入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3%,按2003年的销售收入计算,全行业年投入的研发费不到2亿元(约2400万美元),仅与美国肯纳公司2003年的研发投入(约2360万美元)相近。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研发设备与仪器的配套和先进性,同时也难以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还没有重大突破,原创性核心技术成果少,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政策建议
完善行业准入制度,研究制定配套监管措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近几年,在钨业取得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低水平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建议提高钨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并进行资质认定,提高环境保护门槛。
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人才强钨战略。建议加大钨加工基础理论、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原创性核心技术成果;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实现“十二五”钨业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我国钨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和行业协调作用,及时搜集和发布行业动态信息,加强行业自律,配合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反映行业企业诉求,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