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100.8
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三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为100.8点,较上季度下降0.8点,仍然处于代表行业景气水平正常的100点 以上。与上季度相比,三季度钢铁行业出口额(增速)明显上升,而税金总额、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均呈回落态势。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增长过快导致钢材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局面,4月下旬至7月下旬钢材价格连续12周下降,部分钢材市场价格已低于企业生产成本,钢铁行 业利润状况不甚乐观,广大钢铁企业限产减产压力随之明显加大。三季度,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和部分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增速减缓影响,钢铁行业生产增速较上 季度明显回落。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取消部分钢材产品出口退税,这些调控措施对钢铁行业产能的 过快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有利于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在国内钢材需求基本面的支撑下,从7月下旬开始,钢材价格开始触底回升,8月份继续呈震荡回升走势,钢材库存也呈下降态势。预计四季度在保障房建设加速、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增速环比回升的背景下,钢铁行业部分指标增速将由大幅下滑转为低位企稳,利润环比将由降转升。
景气状况保持正常水平
景气:2010年三季度中经钢铁产业①景气指数为100.8点(2000年增长水平=100②),较上一季度下降0.8点③,是连续3个季度回升以来的首次下降。
在构成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的6个指标中(仅剔除季节因素④,保留随机因素⑤),仅钢铁行业出口额(增速)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而税金总额、利润总额、产品 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均出现回落。在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三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为101.7点(见中经钢铁产业景气走 势图中的蓝色曲线),高于未剔除随机因素的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这表明,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二季度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 施效果显现,钢铁产业增长过快的态势开始降温,这对于景气状况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预警:2010年三季度,中经钢铁产业预警指数为93.3点,较上一季度大幅下降26.7点,从偏热的“黄灯区”迅速回落至正常的“绿灯区”,表明具有代表性的钢铁行业的状况,基本体现了宏观调控抑制行业运行过热的初衷。
灯号:2010年三季度,在构成中经钢铁产业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中,位于“绿灯区”的有6个指标————钢材产量、钢 铁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钢铁行业产品销售收入、钢铁行业从业人员数、钢铁行业应收账款净额(逆转⑥)和钢铁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逆转);位于“黄灯区” 的有2个指标————钢材出口额和钢铁行业利润合成指数;位于“蓝灯区”的有2个指标————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钢铁行业税金总额,无指标位于 “红灯区”和“浅蓝灯区”。与上季度灯号图比较可以看出,本季度10个指标中有7个指标下降1至2个灯号,仅2个指标灯号出现上升,另有1个指标灯号不 变。综合来看,钢铁行业本季度降温明显。这种降温一方面是宏观调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去年同比基期抬高有关,因此,这种降温也在正常的预期之内。
部分指标增速回落
产量:经初步季节调整后,2010年三季度我国钢材产量为20929.3万吨,同比增长12.7%,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14.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2%,环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
钢材产量在二季度经历了同比增速小幅回升,三季度同比增速则出现下滑。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公布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名单上所 列落后产能必须于今年9月底前全部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的调控措施在三季度已初见成效,产能扩张势头有所抑制。另外,自6月份开始,部分钢厂因成本压力过大 而安排停产检修,亦成为本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销售: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我国钢铁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14113.5亿元,同比增长21.0%,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24.6个百分点;环 比下降0.2%,为6个季度来首次负增长。本季度宏观调控政策等随机因素拉低钢铁行业销售收入182.3亿元。展望四季度,随着下游用钢需求回暖,钢材市 场需求将有所回升。
利润: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利润总额为228.8亿元,同比下降46.6%,为2009年四季度以来首次转负;环比下降52.8%,降幅明显。以原料成本为主的随机因素拉低利润73.9亿元。
经测算,钢材销售利润率从上季度的3.4%下降到本季度的1.6%。表明本季度钢铁行业利润总额的大幅回落不仅因为下游需求不振,钢材价格下降和成本压力加大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出厂价格: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0个百分点,涨幅较上季度收窄8.6个百分点。钢材价格经历了4个季度同比涨幅加快后,在本季度首度出现上涨趋缓。
产成品资金占用: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钢铁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917.1亿元,同比上升14%,增速较上季度放缓4.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首次增速下降。
本季度钢铁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下降,一定程度上是由钢材价格回落引起的。当钢材价格走软后,企业担心存货贬值,除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以外,还要处理一部 分之前因钢材价格上涨而积累的投机性库存,以减少损失。展望四季度,下游需求有所提振,钢材销售可能回升,伴随着需求上升的将是企业产成品库存的下降,这 在很大程度上将保证钢铁行业在四季度的去库存进程。
出口: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钢材出口额为1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8.0%,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提高4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6.6%,环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14.3个百分点。
今年6月,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规定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406种商品的出口退税。本季度以政策效应为主的随机因素已表现出对钢材出口的抑制效应,预计此种影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存在。
税金总额: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税金总额为252.9亿元,同比下降11.4%,为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环比下降8.5%,环比降幅较上季度扩大3.4个百分点。随机因素拉低钢铁行业税金11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03.6亿元,同比下降14.7%,为近年来首次同比负增长;环比上升6.1%。政策调控等随机因素拉低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2.4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今年8月向社会公告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这项措施不同于之前提高准入门槛的政策规定,其可以有效防止落后企业依靠单纯提高生产规模来达到标准,真正做到“减量置换”,并进而抑制了钢铁行业产能扩张和投资规模的扩大。
从业人员: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从业人员数为314.9万人,同比上升4.2%。预计随着四季度钢铁行业部分落后产能的关停,从业人员数将继续变动。
应收账款: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应收账款净额为1885.8亿元,同比上升24.3%,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2.7个百分点。
亏损: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66.1亿元,同比下降48.4%,同比降幅较上季度收窄34.5个百分点。
企业景气:2010年三季度钢铁企业景气指数为115.4点,较上季度下降9.7点。继上季度增速放缓后,本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出现回落,反映出来自政策、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对于钢铁行业的过快增长态势产生抑制作用。
行业发展预期与建议
本季度受下游需求不振、钢材价格下降和钢铁企业成本高企影响,钢铁产业景气度有所下降。预计四季度,钢材产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税金总额和从业人员数4 个指标的同比增速(以下均指同比增速)将继续走低;钢材价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将有所上升,销售利润率有所提高,而应收账款净额或有所下降;伴随着 “二次去库存化”的开始,产成品资金占用或将继续下降;基于外需疲弱的预期,加之出口退税取消的影响,钢材出口增速可能出现回落。综合来看,四季度钢铁产 业预警指数或将继续在“绿灯区”内运行。
当前,钢铁行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有效地做好节能减排、结构调整、资源保障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有关地方、部门、行业企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抑制产能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完成。
二是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前10家钢铁集团粗钢产量已占到全国粗钢总产量的43.5%,但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 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60%以上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推进这项工作,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信贷、直接融资等 方面给予跨地区兼并重组更大的支持力度。
三是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
注解:
①钢铁产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本报告统计范围是行业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7500家。
②2000年钢铁业的预警灯号基本上在绿灯区,相对平稳,因此定为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的基年。
③根据景气预警指数体系运算方法,行业景气指数、行业预警指数的构成指标要经过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因此行业景气指数、预警指数发布当期数据时,前期数据也会进行调整。
④季节因素是指四季更迭对数据的影响,如冷饮的市场销量随四季气温年复一年发生周期变动。
⑤随机因素亦称不规则性,如新政策实施、宏观调控、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