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透露,由于前几年钼价高企不下,国家管控不到位,致使很多企业蜂拥而上,希望分得一杯羹,但带来的后果却是过度采、竞争混乱、产能过剩。
过度开采、行业混乱、创新能力匮乏已成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通病”,人们发现,更多的稀有金属若不能得到及时管控,都会上演“稀土式悲剧”。在“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资源的保护和应用成为了国家战略任务之一,除稀土外,国家还将对其他9种稀有金属进行收储,金属钼正是其中之一。
当前,400多家大小不一企业“分食”着我国的钼业市场,而在和中国并列世界钼储量前三甲的美国和智利,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均不到10家。
钼,是一种银白色的可锻金属,主要用于生产低合金钢、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铸铁、超级合金、钼基合金等的添加剂。钼主要应用于钢铁领域,同时由于钼本身的多种特性,它在其他合金领域及军事工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钼也被称为“战争金属”。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钼资源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钼资源占全球钼资源储量的38.4%以及储量基础的43.7%;美国是世界第二大钼资源国,占全球钼储量及储量基础分别为31.4%和28.4%;智利排名第三,占全球钼储量及储量基础分别12.8%和13.2%;另外,加拿大、俄罗斯和亚美尼亚也是钼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在我国,近80%的钼储量集中于河南、陕西和吉林三省,其中河南的储量占国内总储量的近40%,主要位于洛阳。
虽然与稀土长期低价对外销售的现状不同,我国在钼业市场上逐渐由净出口国转成净进口国,但这一角色的转换依然难掩我国成为全球钼铁“加工厂”的尴尬。
在一份“2006年~2010年中国钼贸易情况”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到,自2006年以来,钼的出口量逐年缩减,由最初的35000吨/年跌至2009年的不足10000吨。而进口量也由2006年的不足15000吨暴增至2009年的35000吨左右。2009年,成为了中国钼贸易的转折点。“中国钼铁出口市场之所以如此不景气,除了受20%的出口关税及出口配额影响外,直接影响因素则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钼市场需求持续萎靡不振,加之国际钼价偏低,中国钼铁没有竞争力。”业内分析师表示。
进口量的反超是否意味着我国在保护稀缺资源上面有所成效?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大量进口国外钼精粉与氧化钼,并没有缓解国内过度开采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加工厂”——从国外进口原料加工成钼铁之后,依然有部分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实则是耗费了我国的环境资源成本,惠利别的国家。”
“国内目前钼的产能过剩,市场有些失控,应该及时吸取稀土的教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文钲教授表示。谈及钼业的发展,张文钲告诉记者,规模企业分散、高附加值产品的缺失正是限制我国钼业发展的痼疾所在。
近几年来,我国钼精矿产量逐年升高,2006年,钼精矿产量为9.88万吨,2007年产量已升至14.70万吨。随后,2008年、2009年产量分别为18.06、20.14万吨。张文钲告诉记者,自2004年以来,钼价连年高涨,引得但凡拥有该资源的地方都催生了一大批企业投资建厂。最初钼业企业多集中于河南、陕西、内蒙、吉林等地区,后来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海南、福建、新疆等竟也涌现了一大批同类企业。
“目前国内钼铁方面消费大约在4万吨,但是产量远远超过实际所消耗的数量。”张文钲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