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November

2010

打造中国铟谷

发布时间:2010/11/18 15:28:161527次

据中国钨协新闻网报道:

图为柳州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大楼

  铟,一种稀贵金属的名字,与柳州国家高新区紧紧地连在一起。

  作为在电子电信、光电、航空航天、通讯等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铟同时也是制造新一代铜铟硒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和制造下一代电脑芯片的关键材料。

  “近水楼台先得月”。柳州是我国铟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铟产量世界第一。近年来柳州高新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倾力打造“中国铟谷”。

  铟铝项目通过科技部专家的答辩,并获国家重点支持;中国首家铟谷交易中心永久落户柳州高新区;举办国际第一届铟产业高峰论坛;规划以铟为主的有色金属国际孵化器和国家新材料基地……近年来,柳州高新区高招迭出,向着国际一流的“铟谷”的目标加速前进。

  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

  近几年来,铟材料深加工满足了航空技术、晶体管、透明导电膜等多用途高级工业材料的需要,并聚集起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2003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在柳州市建立。致力于中国“铟谷”的构建,柳州高新区拉动了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成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

  柳州高新区以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治区科技活动周等高规格会展为契机,促进柳州市铟企业与其他省市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的合 作;主动寻求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支持;大力加强政府、企业、研究院所的良性互动,为企业院校合作牵线搭桥,与北京有色院、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广州有色 院、上海理工大等院所的合作,为企业寻找技术支持、智力支持;在本级科技项目评估中加重产学研支持的力度,促进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热情、水平和能 力。

  目前,包括柳州英格尔与美国铟公司、铟泰与中南大学、百韧特与北京有色院、德邦与清华大学、柳州市特姆预应力有限公司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签订了技术转移协议。

  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利用联盟单位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铟深加工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开展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并推进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合作。

  完善相关人才机制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近年来,柳州市还通过资源的独特性关注人才,产业的先进性招揽人才,环境的开放性吸引人才,生活的舒适性稳住人才,把国内外的有关铟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经营、贸易的人才吸引到柳州来开办自己的公司,源源不断的为铟谷打造奠定人才基础。

  为提高相关企业的持续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作的深入开展,柳州高新区还通过举办“柳州市企业专利信息分析高级培训班”,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班”,培训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人才。

  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联盟是一种战略合作模式,适用于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和行业的核心企业,目的是集成优势资源开展一些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

  柳州市推动华锡集团牵头,联合铟泰、德邦等铟生产企业组建广西铟工业协会,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战略联盟。全面展开与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院等知 名院所,戴永年、涂铭旌、张国成院士等著名专家,以及国家发改委、海关、收储局等国家部委的高端对话,共同解决限制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政策瓶颈问题,以 提升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利用联盟单位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铟深加工产业中的 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开展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并推进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广西铟工业协会已初步形成为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技术创新 联盟。

  如今,共同完成了铟标准修订稿并获全国标准委通过,完成了高纯氧化铟及高纯氢氧化铟2个产品国家标准、以及其对应的分光光度氯含量等12个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完成氧化锡和掺锑氧化锡两个国家标准的申报。

  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市高新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竞争优势十分明显。2009年,新材料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 30.9%。园区拥有铟检测中心、铟研究中心、铟交易中心等产业公共平台。作为广西唯一的产业集群品牌,园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 年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柳州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柳州高新区将加快发展以铟为重点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华锡、铟泰等龙头企 业为依托,瞄准高性能铟靶材→透明导电膜材→显示器件、金属铟原料→高纯铟→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元器件、金属锌→无汞锌粉和代汞缓蚀剂→绿色电池材 料,推动现有企业集聚,重点招商一批国内外先进企业。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创新,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工艺水平、设计能力和产品质 量。积极培育“中国铟谷”的产业品牌,到2015年,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