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November

2010

柴达木熠熠生辉 创新有色金属循环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0/11/29 15:12:421688次

据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网报道:

  

  试验区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面积达25.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6%。自柴达木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青海省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主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攻方向和重要途径。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柴达木已探明矿产86种,产地1050 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青海省资源总价值的95%,占全国的13%。其中,钾、镁、锂、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盐湖资源是柴达木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近年来,柴达木依托资源聚集且组合好、类型全、品位高、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积极探索一种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新型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柴达木是在各方面基础还十分薄弱、工艺技术“瓶颈”制约尚未突破、多种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直接从资源开发环节起步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诸多新的难题。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青海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了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场,5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在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品牌上迈出坚实一步。

  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

  试点起步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解放思想,以崭新的思路编制高起点的规划,力争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在“提升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民生”4个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八百里翰海,认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潮跌宕起伏,各种学习班、研讨会、专题讲座、考察活动等纷纷展开,发展理念在碰撞中统一、提升:

  有项目就上、有回报就行的随意发展观念让位于科学编制规划、规范有序建设的理性发展理念;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自为政的利益观念逐步让位于打破地区界限、全州一盘棋的集约发展理念;

  注重眼前、有商就招的急功近利观念被围绕延长产业链条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挑商、选商行为所替代;

  破除了只有原矿才是资源的资源观,建立起废矿、废水、废气也是资源的新型循环资源观;

  以工业循环的理念谋划农牧业发展,为产业链延伸、产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柴达木不断完善“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多园”的工作思路,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并获国家批准。总体规划明确,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油气、金属和煤炭资源,构建了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化工、特色生物和可再生能源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同时,他们还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青海省海西州风电场规划》,以及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26项重大规划、开发方案,制定出台《海西州异地办企业利润分成办法》。

  通过充分研究论证和编制规划,试验区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产业链条更加系统完善,项目布局和地区分工更加科学合理,工作重点更加明确突出,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系统、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实施措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规划体系,在整个盆地清晰地树立了产品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大循环、大发展的理念。

  走特色产业调整之路

  柴达木深化对资源禀赋的认识,提高对国内外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的水平,在全面认识现有产业基础的前提下,从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发展入手,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调整之路。

  虽然柴达木拥有盐湖集团、锡铁山铅锌矿、格尔木炼油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但是工业经济仍然规模小、品种少,工艺技术落后、产业关联度不高。正如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海西州委书记罗朝阳所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在基础还十分薄弱、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推进的。遇到的困难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这种状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伊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过程中,不断深化着对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的研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他们从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发展、产业拓展方面入手,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谋划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项目,努力推动产业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不断充实完善的一区(试验区)多园的产业布局,正是这一理念的精确诠释。

  经过5年的努力,以《总体规划》实施为核心,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支撑带动作用初现的园区布局日渐完善,并呈现出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

  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已由理论、实践探索开始转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循环经济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30多个大型骨干项目的稳步推进和原有产业的改造升级,让产业结构有了历史性改变:

  建成盐湖集团综合利用一期、青海锂业和中信国安(16.00,-0.20,-1.23%)东西台盐湖碳酸锂及硫酸钾镁肥、青海碱业一期、德令哈纯碱蒸氨废液利用12万吨氯化钙、大浪滩30万吨氯化钾等产业项目,基本建成青海盐湖科技1万吨碳酸锂、三元钾肥10万吨硫化碱项目等;

  建成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青海油田40万吨天然气甲醇、150万吨炼油厂扩建升级改造项目,建成格尔木中浩公司60万吨天然气甲醇项目等;

  建成鱼卡和大煤沟90万吨、高泉45万吨、木里聚乎更90万吨煤炭开发及乌兰300万吨洗精煤、100万吨焦化、鱼卡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开工建设庆华集团二期100万吨焦化项目等;

  建成20万亩枸杞及2条枸杞干果加工生产线、格尔木市工厂化蔬菜育苗基地、1万亩高原青稞繁种基地等;

  建成德令哈一期100万吨废渣干法水泥、乌兰5万吨有机肥项目等;

  19个太阳能光伏(热)电站项目通过发改部门核准开展前期工作,其中10个项目开工建设;

  柴达木以盐湖镁钠资源综合利用金属一体化项目、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为代表的23个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德令哈有机硅等一批计划新开工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这些项目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面向世界,跳出青海,柴达木高起点引进和创新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工艺,努力打造循环产业的中国品牌、中国模式。不论是在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天峻工业园区,还是在试验区内的工矿企业,记者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科技成果在这里产生的巨大能量。

  无论青海盐湖集团的盐湖综合利用一期、二期工程、格尔木炼油厂炼油系统产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锡铁山铅锌矿的采选工艺、庆华集团乌兰煤焦化设备装置,还是青海碱业的技术工艺流程,中信国安提锂技术及盐湖综合利用、青海煤业集团鱼卡矿区高海拔综合机械化开采装置等,整体工艺技术水平,都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前沿的。

  试验区负责人说,柴达木盆地矿产多为共生、伴生矿,包括“三废”也是多元素混合排放,在分离、提纯、综合利用方面工艺技术复杂,单一开发哪个都不符合综合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的要求。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有试验区特色的科技之路,如何做到“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能否“循环”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中国品牌、中国模式的循环产业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

  着眼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将科技部门的科技研发和支持重点转向工业,重点依托盐湖集团等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科技攻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5年来,试验区共实施科技项目386项,资助资金9583万元,其中青海锂业吸附法提锂技术、东台吉乃尔湖卤水提锂工业性试验、青海盐湖100万吨钾肥加工系统等4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此外,他们还结合试验区自身的工艺技术难题,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全力引进,为我所用。海德鲁公司盐湖提镁全套技术的成功引进,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提镁技术一直是盐化工产业链条继续延长的 “卡脖子”难题。挪威海德鲁公司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套提镁技术、工艺设备。几年前,青海省有关部门曾前去洽谈引进事宜,对方开出1亿美元的天价转让费。2008年5月初,该公司加拿大生产厂家因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准备申请破产。消息传出,青海省立即组成8人小组前去洽谈。在和几家企业频繁接洽之后,挪威海德鲁公司最终与青海盐湖集团达成了转让协议。2008年5月27日,协议正式签订。时任海西州常务副州长吴海昆这样评价:“这是盐湖资源开发的重大突破,它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扣’全部解开,可大大缩小镁资源利用的时间,并在短期内循环利用,尽快形成利用盐湖资源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

  今年7月27日,依托这一技术与设备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青海盐湖集团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以金属镁为核心、以钠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以煤炭为支撑、以天然气为辅助,在盐湖地区构筑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盐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多产业间融合发展。该项目总投资约60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启动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约100亿元。

  奠定区域发展坚实基础

  驱车穿越柴达木盆地,但见公路宽阔平坦,铁路通向天际,输电线路贯穿东西,自动化通信四通八达,水利设施日益配套,绿色面积逐步扩展。特别是这里的人,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的精神面貌和严谨务实的作风,让记者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活力。

  此情此景,使记者不禁想起10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京召开柴达木资源开发研讨会。会后,来柴达木考察项目的不少,可没一家有结果。原因在哪里?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太差,综合服务功能跟不上。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