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内蒙古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突出六大产业优势,应对金融危机,重点安排了42个重大专项,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为此,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电视台和科技日报社记者站共同遴选出2009年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
1.世界最大的黑金属垂直挤压设备投产
7月,由兵器工业部北方重工集团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完成首次热调试,成功挤压出外径700毫米、壁厚200毫米的无缝钢管,这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新型煤炭运输系统问世
11月,由内蒙古磁悬浮技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650米试验示范线在呼和浩特建成并开始试车,该系统由管道、管中大功率直线电机和沿轨道运动的车或车组构成,是管轨运输优势的集成体。7月9日,由内蒙古麦格普林磁管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微型磁管道运输试验示范线在包头市建成并试车成功,该系统全长80米,采用直线同步电机制造的永磁场和悬挂式双管道环形线路运输,为国内首创。这两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磁动力运输技术领域的开发已取得关键性突破。
3.粉煤灰产出氧化铝
由大唐国际与清华同方合资建设的大唐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及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自主研发出高铝粉煤灰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提取氧化铝并联产活性硅酸钙的工艺技术路线。并投资30亿元建成20万吨氧化铝生产线,年处理利用粉煤灰70万吨。该项技术将向全国推广。
4.乳业益生菌不再依赖进口
内蒙古轻工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内蒙古益生菌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支撑计划支持。该项目采用高密度发酵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国内先进技术生产具有降血脂功能的益生乳酸菌发酵剂,目前已筛选出3株优良益生菌,产品活菌数为2.2×1011cfu/g,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品牌,为国内乳业提供替代进口的益生菌菌粉。
5.京蒙高科搭建人体干细胞研发平台
4月,内蒙古人体干细胞应用技术平台在京蒙高科孵化器开始搭建。这一平台吸纳了中科院、北师大、北大、清华、中国医科院、中国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等及美国相关企业的著名专家加盟,京蒙高科孵化器、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医院参与研究。平台将开展人体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细胞治疗技术体系,组建4-6个干细胞专科中心,建立以蒙古族人群为主的干细胞资源贮存库。
6.首例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产生供体公绵羊的后代
2月4日,内蒙古大学吴应积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取得世界首例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产生供体公绵羊的后代。吴应积等把蒙古公绵羊睾丸中精原干细胞经过富集制备,注射到受体公羊不育无角多赛克的睾丸中,让供体的精原干细胞在受体睾丸中发育分化产生供体蒙古公羊的精子。然后与7只蒙古绵羊母羊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获得5只蒙古羊后代。
7.生物质燃料制备广泛应用
内蒙古金骄集团光能自养型全封闭式内源管道系统循环生物反应装置生产线及高标号生物柴油10万吨/年生产线建成。内蒙古金地生物油有限公司承担的“生物质与煤双原料制10万吨/年乙醇燃料”项目在赤峰市开工建设。同时,我区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启动了三大原料基地建设,目前已建设了总面积达1000多万亩的能源植物示范园、育苗基地及种植基地,品种涵盖非粮油脂植物、纤维植物及淡水高油微藻等。
8.富勒烯实现产业化
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内蒙古京蒙碳纳米材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煤制富勒烯产业化开发项目通过对燃烧室温度控制、真空收集、提纯、C60、C70分离等制备富勒烯关键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完成了对富勒烯生产制备和提纯分离设备的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试运行。预计富勒烯产量达4.8万吨/年,占全国富勒烯总产量的99% 以上。
9.我区玉米超高产技术再创历史记录
内蒙古农牧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的玉米超高产技术示范取得创新突破,在我区三大平原灌区示范,实现了9 个点13个品种实测产量每亩1340公斤。其中,百亩连片高产示范亩产量达1282公斤,万亩示范田亩产量达1017公斤,再一次创新了东北区内蒙古春天玉米区历史高产记录。
10.金属冶炼工艺节能高效
6月,内蒙古赤峰市金峰铜业自主研发的年产10万吨铜熔炼炉,经过1年运行,实现节煤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废渣中铜回收率提高0.5%、增效9056万元。该炉铜熔炼直收率比引进的国际先进炉型节省2—3亿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内专家命名为金峰炉。锡林郭勒通力锗业有限责任公司运用褐煤提取高纯二氧化锗及金属锗技术成功实现了褐煤的高效利用,目前已建成年产20吨高纯二氧化锗及金属锗提取生产线。锗广泛应用于光导纤维、太阳能电池和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