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March

2011

经济转型 资源再生应先行

发布时间:2011/3/15 15:57:491397次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据林业部门统计,由于过量开发,中国每年有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

  这相当于,两年半丢掉一个台湾岛、两个半小时损失一个珍宝岛。

  就目前资源的消耗量,无论人类如何地节约、无论深海矿藏如何地丰富,都无法避免主要矿产资源在本世纪内枯竭。

  而人类即便回归了自然,仅靠地球自身的循环再生能力,也只能养活3亿人。

  

  当地下的矿藏消耗殆尽、地上的垃圾已无处安放的时候,我们要在这颗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上繁衍生息,路在何方?

  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科学证明,物质是不灭的。

  世界上有多少新就有多少旧。

  经工业革命300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经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并以垃圾(再生资源)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总量已达数千亿吨,并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

  其中85%集中在人均消耗是我们十多倍的发达国家,成为一座座不断扩大的“城市矿山”。

  专家估计,随着矿产资源与再生资源的此消彼长,30年后,资源再生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增加就业3亿人并最终取代采矿业,成为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

  因此可以说,资源再生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和希望工程,而谁率先进入该产业,谁就会因为掌握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而执未来世界经济之牛耳。

  

  据统计,利用经过冶炼的废金属比冶炼矿石节能减排80%;利用1吨废塑料节约4吨原油;利用1吨废纸少砍17棵大树;每年回收1吨废轮胎可拯救五亩雨林。

  一旦形成“世界上有多少新就有多少旧,有多少旧又再生多少新”的国际大循环,地球有限的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而建立起全球回收体系,无异于铺设了一套静脉系统,使已经不堪垃圾重负的地球能够吐故纳新,重新焕发生机。

  

  资源再生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靠再生资源起家的地区、企业数不胜数,甚至一个村、一个市都因之旧貌换新颜。

  并没有铜矿的广东清远每年从电子垃圾里获得铜60万吨,成为左右世界铜价的铜都。

  与国家投资几百亿、年产30万吨的我国最大的贵溪铜矿比,能耗和环境代价要低90%。

  据统计,再生铜的数量已经超过原生铜,如果没有再生铜的有力支撑,铜价至少还要上涨50%。

  并没有金矿的广东惠州某企业每年从电子垃圾里提取黄金1吨多,能耗、污染仅为山东招远金矿的1%;华泰纸业没有砍一棵树,靠进口废纸年产新闻纸300万吨,占全国需求量的近一半;并没有矿藏的华西村、太仓、永康、宁波、泰州、深圳、东莞、中山、顺德……这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无不与资源再生有着不解之缘。

  

  广东、浙江这两个资源小省,发展速度却超过了东北、西北的一些资源大省,而不无巧合的是,他们恰恰是利用再生资源最多的地区。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修旧利废、勤俭持家的传统文化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家庭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再生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料和装备,才使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日本、韩国等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而没有向人工更加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至于近50年来出现了哪里的资源再生产业发达,那里群众就富裕、经济就繁荣的现象。

  

  专家介绍:与产品成分最接近的莫过于产品本身,还原废旧产品比开采矿产资源,产业链可缩短60%;减少污染能耗80%;降低成本30%。

  因此,如果我国生产的产品能够得到充分地回收利用,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危机将得到根本的缓解。

  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所说:“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两个世界难题(资源与环境)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所以说,变污染源为资源的循环经济就是低碳经济,是唯一能解决发展经济就必须牺牲环境,保护环境就必须牺牲经济,环境与发展并举的生产方式。

  

  目前,我国的两千多万回收大军几乎挖地三尺,使国内产品的回收率高达90%,名列世界前矛。

  然而,出口产品却基本上有去无回,造成严重的资源透支,只能用高能耗、重污染的矿产资源补充。

  因此,解决国际大循环的静脉栓塞、回收出口产品,已经成为改变我国落后的线性经济、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收支平衡的关键环节。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大革命

  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已经上升为压倒阶级和民族矛盾的主要矛盾。

  因此,坚持采矿→产品→废弃的线性经济,还是发展产品→废弃→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已成为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试金石。

  目前,我国既是线性经济特征明显的矿产消耗超级大国,同时又是循环经济发达的资源再生超级大国。

  显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处两种经济形态博弈的风口浪尖上。

  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并没有意识到这场资源革命对于中国乃至人类的重大意义,没有意识到被我们推崇、模仿的西方工业文明的掠夺型生产方式和浪费型生活方式,由于无法适应物质存在的改变而正在走向反面,成为落后生产力。

  

  令人欣慰的是,资源匮乏、集中了全球最庞大贫困人口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走工业文明的传统道路去掠夺矿产资源,也没有靠高消费去刺激经济,而是开创了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节约型社会为特征的生态文明。

  他们每年把数亿吨严重威胁环境的垃圾变废为宝,以极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只用了30年时间便完成了发达国家300年的工业化进程,给面临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人类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这场用传统的工业文明理论无法诠释的大革命、这场有几亿人口参加,向贫穷宣战、向传统的产业结构宣战的人民战争,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画卷,正在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主旋律。

  

  而正是那些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中小企业、“破烂王”等最为弱势的群体,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势的生态文明,促进了我国乃至全球发展方式的转变。

  

  应尽快制定“资源再生法”

  最近,日本对国内蓄积的可回收金属统计后得出:日本的金、银、铅、铟等蓄积量已居世界第一;铜、白金和钽位居世界前三位。

  一个矿藏极端匮乏的资源小国,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资源?据调查,正是由于日本开展了60年的垃圾革命,通过回收国内外再生资源,使原料自给率达到80%并基本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如今已宣称自己为资源大国。

  与此同时,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由于坚持落后的线性经济,经过60年的掠夺式开采,如今已沦为主要依赖进口矿产资源的资源小国。

  两种不同的结果,是由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造成的。

  

  去年初,正当我国被铁矿涨价所困扰,曰本却传出了将加快废钢铁的研发利用,彻底告别铁矿石的消息。

  最近日本为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到处高价收购富含稀土的电子垃圾。

  显然,如果再不及时向循环经济转型,我国将成为全球线性经济的最后领地和矿渣堆放场。

  

  据调查,资源匮乏的日本、德国,早在上世纪就制定了消耗多少就必须回收多少的“资源再生法”。

  该法还规定,产品必须包含再生成分、企业和消费者必须承担回收责任。

  结果,他们只用了50多年的时间便基本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完成了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中国的对外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解决了全球的“动脉(制造业)栓塞”,使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劳动密集部分转移到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与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互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如今,由于制造业转移后原料需求萎缩、人工昂贵,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的静脉产业(资源再生)也正在向市场需求巨大、人力资源丰富的中国转移。

  如果这数以万亿计的市场份额能够转移到中国,对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线性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面对这一战略机遇,我们却看到:经发组织确定的70种可自由贸易的再生资源,我国就有50种不准进口(其它国家则绝大部分都允许甚至鼓励进口);再生资源含沙量超过3%便不准进口,而耗巨资进口的矿产资源50%都是有毒矿渣;我国每年对矿冶业有数千亿的建设和环保投入,而对再生资源的投入则几乎为零;那些大量利用矿产资源的传统企业,仍然得到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而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能耗污染低80%的再生企业,却往往被认定为落后产能,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显然,我们实行了双重标准。

  如今,我国大批资源再生企业仍然仍游离于我们的管理体制之外,成为计划外黑户。

  

  调查显示,许多在矿产资源丰富的计划经济年代曾经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标准,如今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资源新状况,已经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静脉栓塞”的主要根源。

  

  因此,要转变落后的线性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为循环经济服务的管理体制。

  正如钱学森同志所说:应当成立资源再生委。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