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云南麻栗坡传来探获30万吨钨资源量/储量的喜讯。
前不久,记者实地采访时,在颠簸曲折的砂石山路上行进了近13个时才到达矿区,充分领略到了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艰辛。
穿山越岭如飞燕 普查尖兵战悬崖
从找矿“老三件”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拓展为手持GPS等“新五件”;新型全液压钻机、高密度电法仪等先进装备和技术手段成倍提升工作效率;地理信息系统、野外数字勘查工作体系等进入数字化时代……虽然现在许多野外地质工作都实现了科技现代化,但实现找矿突破依然离不开野外一线地质队员的艰辛探索和实地求证。
多次奔波往返于麻栗坡找矿一线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主任丁俊这样告诉记者。
丁俊说,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地质资料,是找矿中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找矿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一些重要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断层、褶皱等特征以及岩体的矿化特征、岩层产状等,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都需要地质工作者实地考察和客观地如实记录反映。
由于麻栗坡钨矿区处在崇山峻岭和密林灌木中,地形切割深、高差大,其中的重点工作区在老山附近的老君山,海拔2500多米,在这样地势险峻且艰险的自然条件里以最短的时间探获超大型钨矿,仅靠仪器而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地质勘探人员被形象地称为“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因为在深山谷底中,他们风餐露宿、不辞劳苦、甘心奉献,“穿山越岭如飞燕,普查尖兵战悬崖”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以坚持坚韧坚守常年奋战在找矿一线,在找矿突破中塑造出了一批“找矿尖兵”形象。
同样,成都地调中心和紫金钨业在共同担负麻栗坡整装勘查任务的过程中也锻造出了一支找矿劲旅。
我把青春献找矿 舍弃小家奔山野
麻栗坡找矿劲旅成员诉说他们“点石成金”的故事和感受时,闻者无不动容。
张定才,29岁,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麻栗坡沟秧河钨矿勘查项目处成员,结婚7天就赶赴野外,一年回安徽老家一次。
今年春节回家后3岁的女儿和他很生疏,他给买了好吃的哄了好半天女儿才叫了声“爸爸”,对此张定才心里很难过也很内疚。
他毕业时向往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上下班,经常能陪妻子和孩子逛逛街、吃个饭。
但谈到麻栗坡的找矿突破时,张定才说,找矿出了大成果,“我们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找矿事业,也很欣慰很庆幸”。
张定才的感受使记者想起了地质系统的一个顺口溜:“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趟家,带回一堆脏衣裳。”还有地质队员描述:儿子不到一岁时出野外,回来后儿子叫他的第一声竟然是“叔叔”。
更有甚者:在漫长的以大山为伍的日子里,地质队员满载乡愁故思,却因为工作需要无暇照顾怀孕的妻子,等到最终在大山里找出矿时,而妻子由于劳累过度流产了。
捧出了矿藏“金娃娃”,却和自己的娃娃擦肩而过……
地质队员有太多类似的无奈、遗憾和心酸让记者感慨万分:夫妻举案齐眉,儿女承欢膝下,是所有人渴求的最朴素的幸福,但为了给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地质队员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崇山峻岭,让地质勘探鲜艳的红旗时刻飘扬在《勘探队之歌》铿锵的旋律中。
传承三光荣精神 疲劳寒冷皆浮云
在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间,地质队员把找矿的“丰碑”竖立在大山的皱折,竖立在艰险的山崖上。
而传承下来的就是永不漫漶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同样,地质人最真挚的情怀也深深烙印在麻栗坡找矿劲旅每个人心间,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在麻栗坡南温河钨矿区,记者不由得哼唱起了《勘探队之歌》,引起了紫金钨业总工程师康旭的共鸣。
这位曾经转战新疆野外数载现在已驻守麻栗坡3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材生最深的体会是:野外找矿人员除了必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和洗礼外,还要经受住 “苦”与“乐”、“得”与“失”的考验,更要承受焚心噬骨的孤独与思念。
而有这样深刻体会的不止康旭一个人。
张林奎,28岁,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麻栗坡项目负责人,为了“迅速拿下老君山”查证钨锌异常、获取野外第一手宝贵资料,他和项目组成员每天5点钟起床迅速吃完面条就分组上山,以保证晚上9点前回到集合地点。
夏天时潮湿不透气、闷热,加上不停地爬坡攀岩,晚上回来的时候“浑身脏兮兮的,蚊子都叮不透”!
在麻栗坡磨炼了4年的张林奎表示,每个地质队员都有一本牵肠挂肚的账:有些“父母老,家里穷,对象吹”;有些“爱人无住房,孩子无人带”等等。
但把这些和找矿突破放到同一架心灵天平上一衡量,孰轻孰重,他们都统统将个人精神上、经济上的种种重负丢到脑后,都毫不迟疑地把坚守在找矿第一线当做选择的“第一砝码”。
张林奎说:“想家时,我就朝着湖北恩施家乡的方向在岩石上默默地坐一会儿……”
一线地质队员内心真切的感受,给记者一种震撼的力量,也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在如今物质与浮躁甚嚣尘上的时代,在穷乡僻壤甘守清苦的地质队员能时刻为提高我国资源保障力默默奉献,他们的精神是不是更加令我们敬佩呢?
艰险辛劳出大矿 苦中作乐抒胸怀
找矿,是辛劳艰险的。
麻栗坡南温河钨矿常务副矿长江金发的感触最深。
由于山路狭长陡峭,车辆无法进入,几十吨重的钻探设备只能拆卸开来,然后十五六个人一趟趟肩拉背扛地运上山。
从海拔1200多米运到1900多米,有时钻探工开玩笑说“这不是人干的活”。
同样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7岁的林耀斌说,刚到麻栗坡沟秧河钨矿勘查项目处时,作水平方向的地质剖面图时必须走直线,所以经常要徒手爬高差80~90米的陡崖峭壁,要穿过一人多高的灌木密林。
爬山到一半时最紧张害怕,因为向上看是悬崖,向下看是深谷,身边随时还会出没毒蛇、毒虫和野猪。
等终于爬上去的时候,往往是头昏眼花、两腿发软……
还有老骥伏枥的古耀忱和廖光宇。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从不计名利、不讲报酬,勤勤恳恳地无私奉献,尽管已经干了一辈子野外地质工作,但退休后他们仍然坚持回到了曾经热爱的岗位。
65岁的古耀忱是南温河钨矿地测处的副处长,尽管很不喜欢经常两个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但还是回到了热爱熟悉的工作岗位,他说这缘于对紫金钨业的深厚感情。
他最欣赏的地质学家是从甘肃白银铜矿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叔和,为了地质工作宋叔和曾经过了25年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把奉献和热爱留给山野,宋叔和所展示的精神就是百万地质大军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的缩影和见证”,是我们所有地质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72岁的廖光宇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的老专家,从麻栗坡项目启动到野外工作结束,他从没有离开过项目组,被称为地质尖兵中的尖兵。
他用历经了50余载艰辛区调生活的实践经验,在麻栗坡带动感染了一群“80后”。
确实,在那充满着野性和荒凉的山野中,让钻机耸起冲天的豪情,让帐篷连接无边的热情,让呐喊唤醒原始的动力,用青春、热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云南麻栗坡钨矿整装勘查中的地质工作者于2010年12月5日为祖国提交了一个30万吨钨资源量/储量、70万吨远景资源量的辉煌答卷。
“紧握问天叩地铁锤与罗盘,怀抱囊括洲陆洋海遥感图;迎逆冲推覆我们起舞翩跹,忍震裂浆喷我们凤凰涅槃;透入的线理铭刻情爱演变,包裹的流体记录相拥冷暖。”
请让记者用这首地质工作者原创的尽情挥洒野外地质工作者豪情和精神的诗歌,替地质行业向全社会做一次心声倾诉:地质工作承载了共和国繁荣与富强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之责,地质工作者是我们国家的功臣,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们、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