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March

2011

一转三化 环保攻坚世界锑都生态工业新城

发布时间:2011/3/22 15:57:171270次

据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网报道:

  有着“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硅石宝库”等等美誉的冷水江,40多年来,这颗湘中明珠一直作为湖南最重要的工业重镇之一,而闪烁于潇湘大地。然而,随着境内铁矿资源采掘殆尽、锑矿资源接近枯竭、煤炭资源屈指可期,37万因矿而生的市民感受到了寒意,锑都的光芒开始黯淡。

  2010年,在十一五的最后一个年头,冷水江却以另一种姿态再度被推上闪耀的舆论舞台。《世界锑都关闭上百家非法冶炼企业》、《冷水江掀起锑业整治风暴》、《冷水江城乡一体迈大步》、《冷水江市民收入连续三年跑赢GDP》,《全国科学发展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高峰论坛在冷水江开幕》,取代“世界锑都”近枯竭的话题,一时间,冷水江的转型发展实践,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这座城市开始了力破困境的挣扎与奋斗。

  在整体资源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冷水江如何得以在狭窄的市域面积创造全省首屈一指的人均GDP、市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GDP增长速度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带着疑问,记者前往冷水江,一探其间的奥秘。在采访中,冷水江市市委书记刘小龙说,十二五期间,冷水江将积极推行“一转三化”战略,即全面深化转型工程,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开放文明、殷实和谐、生态宜居的工业新城。

  思维畅想

  观念大转型引发城市新生

  狭窄的冷水江地底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锑产量占全球的60%,煤炭占湖南省已探明储量的1/6,此外,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还有铅、铁、锌、镁等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以及石墨、耐火黏土等非金属矿产。借助大自然赐予,冷水江建市之始,即高速实现经济腾飞。

  依托资源优势,锑都人民肯干实干,建市40多年中,冷水江以湖南2%。的面积和5%。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7%。的财政收入。锑和煤也成为冷水江产业最大的特色,锡矿山成为全球最大的锑产品冶炼和研发基地,湘煤集团金竹山矿业成为湖南最大的原煤生产企业。而依托锑和煤,冷水江派生了很多大中型企业,使这个只有37万人口的县级市连续六年进入湖南经济十强县市。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资源日益枯竭,以“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冷水江终于走向了历史的关口。

  据统计,锡矿山锑矿保有储量仅占探明总储量的16%左右,按现有年产量计算,服务年限仅为4.6年,市内煤矿企业服务年限一般只能为5至10年,也就是说,继续按传统的能源消耗型模式发展,“世界锑都”、“江南煤海”很快将无锑可采、无煤可挖。资源一旦采掘殆尽,经济发展就成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开采业成就了冷水江的辉煌,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与居住环境的高度破坏。

  长期以来,冷水江“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致使地表破坏,城乡安全饮水存在极大隐患;土地大面积沉陷,采空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大量群众受灾。同时,随着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矿企破产,下岗职工剧增,就业压力巨大。依托地下资源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结构单一等一系列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失去资源优势的冷水江将何去何从?建市40多年里,这座依赖资源生存的城市的脚步,第一次出现了迟缓。作为一座面临枯竭衰退的典型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冲破自身固有的窠臼,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又一次自我超越,注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残酷的现实逼迫锑都人背水一战,也引发人们对锑都转型的深思。

  要在创新求变中谋求转型!反复研判冷水江的自身市情和发展需求,紧抓资源城市转型这一战略契机,冷水江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深化转型工程,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一转三化”战略,紧扣“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这一主线,以义无反顾、壮士断腕的豪情,开始积极探索传统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转变的发展样本。

  “一转三化”使困境中的冷水江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和新的征程,奋力突破发展过于依赖资源、能源的束缚,锑都人民从转型前的焦虑、彷徨、困惑、等靠要心理阴霾中走出来,群情振奋,信心百倍,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实现了困境中的崛起。

  工业畅想

  产业规模化建设工业名城

  这里得天独厚。放眼全国,冷水江也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第一支撑。一场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紧迫目的的战役在这座工业城市打响。

  作为世界锑都,锑品曾很长时间内是冷水江的立市之基。经济转型的首个战役,冷水江果断从其锑品产业开始,做法就是“先破后立”。2010年,冷水江开展了涉锑企业关闭整顿专项行动,共关闭锑冶炼企业75家,取缔选矿手工小作坊145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7.4万吨。

  世界锑都的这一重大举动引发全球轰动。新华社以“世界锑都关闭百家非法冶炼企业”为题向全国媒体发出通稿,英国《金融时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及1200多家网站进行了专题报道,国际市场锑价应声而涨,2010年锑价最高上升到8.3万元/吨,比年初增长了一倍以上。

  然而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对传统工业的“大刀阔斧”的举措还在继续。“漂白”煤海成为冷水江产业转型的又一重头戏。

  作为湖南重要的产煤县市,冷水江市原有大小煤矿243家,曾经安全事故频发。为了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冷水江市痛下决心,分三个阶段整顿整合到现有的65家。对保留的煤矿全部进行升级技术改造,所有煤矿必须达到安全要求,年生产设计能力达到6万吨规模后,才能恢复生产。

  关闭了大批企业,资源消耗明显下降,产能产量却实现了稳中上升,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增长。煤炭行业关闭整顿,促使煤炭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极大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系数,以前冷水江的煤开采出来就直接运入消费市场,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如今冷水江开始拉长煤炭产业链,由单纯的资源开发向洗煤、选煤、配煤等综合开发利用迈进。

  做好资源这篇大文章,产业升级与规模化是首先。冷水江寻找到挂大靠强的捷径。

  湖南钢铁“老大”华菱并购冷钢已经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并购成功后,将使冷钢目前年产值增长60%以上。闪星锑业靠上了中国五矿和湖南有色,金竹山电厂挂上了大唐集团成为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金竹山煤矿攀上了湘煤集团。这都是一些国际知名上市公司或国内优势企业,冷水江市的产业素质由此得到提升。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为了用好科技这个推动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对锑、煤、铁及其工业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发,拉长产业链条。在锡矿山闪星锑业、湖南宜化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6家,市内2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高新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冷水江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等5大产业集群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果说发展壮大资源型企业是冷水江这座资源城市的权宜之计,那么,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木纤维制品为代表的新兴替代产业,则是关系到冷水江未来持续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在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冷水江经济开发区内,各大工业园区和建设工地一片热火朝天,冷水江引导工业企业向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着力打造百亿产业、百亿园区。园区内的新兴替代产业将在这里成为冷水江工业企业的新品牌,将为冷水江的产业续写新的传奇。

  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引导工业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转型中的锑都人,锁定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城市畅想

  城市生态化打造宜居绿城

  走进今日的冷水江,有一种变化让人惊喜,有一种感慨发自心底。一改过去脏乱差、漫天灰尘、呼吸困难的印象,现在的冷水江,绿树成阴,空气清新,宛如一个大花园。2010年7月以来,冷水江城区空气优良率超过90%,资水水质持续变好,行行白鹭第一次出现在浪石滩水电站的江面上。

  将冷水江市建设成园林生态城市是几代冷水江人的梦。如何实现这一梦想,成为冷水江领导层面临的严峻课题。长期的工业建设,使得冷水江城区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地窄人多,城市功能不齐,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绿化率偏低、管理失范,整个城市人流车流拥堵不畅,处处脏乱不堪。

  城市定位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原因,冷水江形成了城因厂建、厂在城中的复杂格局,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就必须打破这种格局。是将城市外迁,还是将工厂外迁?冷水江市委市政府毅然大胆地开拓出一条路径:既“搬厂”又“搬城”!

  以打造 “山水园林生态工业新城”,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座新城”为宏伟目标。以城市东扩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冷水江走上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梦想催人奋进。以“扩容、提质、升级”为重点,冷水江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

  在城东,锑都人怀着无比的激情与科学的构想,以勤劳的双手亲手缔造着一座新城。立足城市依山傍水的特点,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生态功能的要求,加快建设资江两岸风光带,构建城市生态绿心,城东新城建设处处绽放出绿色和生态亮点。2010年城东新区完成投资近5亿元,征地1756亩,拆迁房屋236栋,新行政中心奠基动工,平安大道、资江大道、群丰路、荷叶路等骨干路网和移民安置小区建设全面推进。管网下地、广场、停车场及水、电、气、通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和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也在全面推进。2015年,城东新城将初步形成“一廊二圈”,即资江生态走廊,城市核心防护圈和城郊生态防护圈。

  与此同时,在老城区,一场旧城换新颜的大戏同样在风风火火地上演。按照“天蓝地洁、山青园静、街美店靓、路畅市旺”的基本目标,锑都人积极改造现有城区10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宜居繁华的生活商业中心。与城东新城的行政新区、文化新区和生态新区定位相比,老城区定位为生活商业中心,更与城东新城遥相呼应。

  交通线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冷水江市的交通动脉现在正逐渐焕发新的活力。

  江北路“白加黑”改造,资江大桥维修等一个个项目,标志着以市内交通网络为重点、以乡村公路为基础的路网等级全面提升。待到资江大道、平安大道、群丰路修建完工后,一个三环城际网的交通格局将全面链接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和禾青工业园区。

  娄新高速冷水江段跨资江的大桥工程,将结束冷水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另一条骨干大动脉沪昆客运专线也将经过冷水江,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缩短冷水江与外界的距离。

  冷水江实现市内 “半小时快速通勤圈”,市外实现东至长株潭、南至邵阳、西至怀化、北至益阳的“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圈”的构想指日可待。

  随着净化、绿化、美化工程的大力实施,从前灰头土脸的城市变得光鲜照人,锑都人明显感到城区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街道小巷整洁了,空气质量好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社会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的,让锑都人备感自豪与骄傲的山水园林工业城市正在湘中崛起。

  民生畅想

  城乡一体化绘就幸福新城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社会和谐上。一个因资源而兴的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该如何做好民生工程?面临这样的挑战,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在冷水江的人口结构中,相当一部分为煤矿矿工及其家属,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及采空沉陷区的加剧,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居住生活困境,是冷水江民生工程的首要任务。从2009年起,冷水江争取了上级政策扶持,实施了宝大兴采空沉陷区治理工程,上万沉陷区居民正在搬迁,首期125户已经搬迁到位,并得到妥善安置。位于城区的北组团迎来400多户矿工及其家属,南组团1160户住宅也已经竣工,将迎来新一批矿工进城。

  如果说,冷水江数万矿工进城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大动作,那么,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当资本和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时,冷水江却反弹琵琶,瞄准广袤的农村,唱响城乡一体化新曲。

  为了让民生工程惠及广大农民,近3年来,冷水江每年投入7000多万元进行乡村公路建设,共投入2700多万元进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水、垃圾处理以及购物、文化、体育、乡镇汽车站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步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目前农村医保参与率达到82.4%,农村低保覆盖率100%。

  2010年12月底,一份“村民进城,市民下乡”的城乡一体化方案正进入动员阶段,这场以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坚冰为首要目标的“革命”,将为冷水江的转型发展提供一种“核当量级”的“制度能量”。同时冷水江全面启动城乡统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一体化,达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接轨相融。为此,该市每年将投放2亿元专项资金。

  施安民之策,行惠民之举,办利民之事,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合力,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第一标准,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冷水江呈现一个上下一心、大干快上、生动活泼的发展建设新局面。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重大变革,正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公交车开进乡村,自来水流入农家,社会保障惠及农民……一幅“幸福民生”城市新图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成功没有捷径,“步步为营”才是王道。经过一年多探索,冷水江已经在资源城市转型中迈开了大步,在沉默斑驳然而孔武有力的工业变迁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抚今追昔,过去的一年多里,“一转三化”战略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极大地重振了锑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跨入2011年,站在新起点,美好未来令人振奋。新的一年,新的起点,必然要有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必然要实现新的跨越!2020年,冷水江将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的“一城两中心三基地”的宜居乐园,世界锑都的生态城市畅想正在成为现实。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