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November

2011

光伏过冬:赔本赚吆喝

发布时间:2011/11/14 11:03:441201次

据东方金属网报道:

  午夜时分,杭州萧山区迪欧咖啡厅一包厢内,烟雾蒸腾。3个小时内,高兴荣一根根“消灭”着香烟。

  作为杭州集美新材料公司的常务副总,高并不讳言企业当前的困境。“很多企业停产不干了,我们老板有钱、好面子,一直不停产;可再这么亏损下去,也撑不了多久。”

  集美的困境,是当下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

  赔本赚吆喝

  “每月净亏至少600万元。”从2011年5月开始,集美的亏损一直在延续,这还是高兴荣的“保守”估计。

  集美的母公司是浙江宏立控股集团,以钢结构起家。掘得生意场上第一桶金后,集团把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卫浴、热电、建筑、房地产等诸多领域。2010年,其综合销售收入49亿元。

  为了“让钱生钱”,压根不懂光伏技术的宏立控股集团,也跟风瞄准了前几年炙手可热的光伏产业。

  2008年5月,集美注册成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项目直到2009年才重新启动,铸锭、拉棒、切片,全部上马。

  目前为止,集美已获母公司一期注资4个亿。这样的投资规模,在资金密集型的光伏行业里,不是很起眼。

  按照长线规划,集美二期投资若完成后,公司将拥有100台铸锭设备、100台拉棒设备和120台切片机,并配套电子线。届时,年产能将达到100万千瓦。但陡然而至的市场寒冬,让该计划无限期延期。

  最近,每和相熟的同行偶遇,高兴荣总会收到这样的问候:高总,还在做吗?高兴荣只好郁闷地回答“在做啊”。

  但50台设备中,每天转动的就10~20台。多生产多亏损,少生产少亏损,但不能停。

  不停产有几个原因。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告诉别人,我还在做,我没死,我有钱,我扛得住。一旦停产,银行、同行等各方面的反应,都将对企业不利。

  浙江港宁电子公司的总经理黄志刚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光伏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化工厂,工艺复杂,高耗能,高污染,腐蚀性强;设备半年不用,差不多就成废铁了。这是这些企业宁可亏本也不停产的一大原因。

  但巨亏也让企业主们如坐针毡。以6.5英寸电池片为例,集美每做一片,硅材料成本3元;加工成本即水、电、气、人工、砂浆、钢线等5元。这8元并不含厂房租金和设备折旧、维修费用。而这一片,现在的市场价是7元。

  这还不是亏损的全部。

  水、电、气及工人工资,是不能拖欠的,大多需要现金支付;而售出的产品,资金回笼至少9个月,这是时间成本。另外,承兑时银行也要收钱。7元最后只能收6.5元。每卖出一片,企业就净亏1.5元。

  按照目前集美每月400万片的产能,每月净亏600万元,一年净亏7200万元;如果满负荷运转,每月产能是1000万-1500万片;公司的未来规划是月产4000万片。

  若如此,投进去的钱,不出两三年就彻底赔光。

  当兵出身的高兴荣,见多识广,却很怕看到报刊网络上光伏行业的负面报道,尽管其多如牛毛。“今天这家倒闭,明天那家老板跑路,坏消息满天飞,本来就举步维艰,这一搞吓都吓死了。”

  阴错阳差跟着老板进入这个“看谁更能烧钱”的光伏产业,高兴荣满是悔意,“我们都被太阳能坑了”。

  不过高兴荣也很难忘2006~2008年,那段时间可谓暴利。

  高兴荣说,“前几年,太阳能企业把材料往上一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朝阳产业,名头很响,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在创业板上市。”

  “但现在的光伏企业,却在生死边缘,都是真金白银啊。政府是时候出手挽救了。”高兴荣有些急躁。

  “我没减人,没减薪,没停产,不容易啊。”高兴荣说,再努努力尽量撑到年底。过年之前,他不会去打扰任何一个工人,让他们过个好年。

  死亡还是重组

  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最近比较忙。几天前,他刚刚完成了一项调研。

  调研是从7月开始的。沈福鑫发现,那些规模大、资格老、品牌好的企业,迄今仍有订单,但是利润少了不少。台州有几家企业还在满负荷运转,如正泰;而2010年后进入到这一领域的企业,绝大部分颗粒无收。

  浙江境内,目前光伏企业已超过210家。国内上市企业有东方日升(300118.SZ)和向日葵(300111.SZ),国外上市企业有昱辉阳光(NYSE:SOL)和晶科能源(NYSE:JKS)。此外,均为中小企业。

  “2008年,企业没这么多,金融市场 比较好,国家大力扶持;但现在,价格和订单双双大跌,国内企业却急剧扩张,产能严重过剩。”

  沈福鑫觉得,这一次危机将长路漫漫;2008年,光伏企业曾在政府推动下,很快走出了困境。

  沈福鑫说,在美国“双反”消息传出前,国内已经诸多光伏企业陆续倒闭;而浙江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很少,订单多来自欧洲,比如德国。

  沈认为,美国“双反”不会成功;即便成功,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将提出反诉和反制。

  沈分析,如果欧盟也搞“双反”,它需经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这个周期更长,可能性也不大。

  “明年国内市场即便启动,那也不叫复苏,即便能消化国内一部分产能,也实在不能解决企业深层次困境。”

  这次危机被沈福鑫描述为“分水岭”。在大浪淘沙后,生产能力必定向上市公司和品牌企业集中,这将是不争的事实;最终活下来的企业,将是未来产业的主力军。

  以浙江开化为试点,沈福鑫正为光伏企业重组纾困寻求对策。

  按照沈福鑫的设想,今后浙江光伏产业内,只剩下四、五家龙头企业。每家龙头下面,各有一批中小企业在各个节点为之提供服务。

  在开化,80多家企业中50多家停产。沈福鑫希望利用昱辉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当地同类企业整合。“比如建立一家新公司,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借此提升小企业的实力”。

  “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大集团下面,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在为他做配套。”沈福鑫到处向企业家们灌输这一思路,“摆在你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主动退出,设备折旧变卖;第二条,给大企业做匹配,不服也得服。”

  沈福鑫认为,未来这四、五个产业联合体,若能再整合贯通,将对浙江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意义重大。

  争议救市

  2001年11月4日,江苏无锡新区希尔顿大酒店3楼,无锡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正隆重举行。

  杨二观中途走出了会场。作为无锡光伏产业园的总经理,此刻的他兴趣索然。产业的窘况,让他心焦如焚。

  无锡光伏产业园,分为A区和B区。A区以尚德电力(NYSE:STP)为主,占地300多亩;B区2009年11月开辟,园区内现有西安隆基硅材料等8家企业。 A区尚德的一位高管在业内会议上已经表示,“实在不行,就把工厂搬到越南去”。

  杨二观认为,虽然光伏行业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从总体看,其市场还是在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也未萎缩,只是增幅比预期小了一些,“前几年是40%~50%的增幅;预计明后年是15%~25%”。

  相较市场增幅,企业投资则太快太多,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全球光伏产能已达到30GW~40GW;但实际市场需求,今年是20GW,明年是25GW左右。过剩的部分,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消化”。

  2009年9月,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在“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提出,要全力打造千亿级太阳能产业链和百亿级风能产业链。

  今年的市场形势,让这个目标蒙上阴影。杨二观说,到“十二五”后期,达到1000个亿,或许还是有可能的。

  政府该不该出手?杨二观认为,行业出现了问题,政府肯定会关注,即便出手,也是基于市场化原则,政府包办是不现实的。

  但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对政府来说,可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光伏行业设立门槛,已经成为必须。”

  沈福鑫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不能再鼓励企业上马光伏项目;必须立即引导光伏企业联合、重组;必须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改变企业90%产品依靠出口的局面,政府可以在光伏并网上有更大作为。

  浙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如果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在沈看来,是最不可行也是最痛苦的。“央企、大型企业才是政府扶持的重点。”

  “中国光伏产品主要是用于出口,表明中国在光伏下游的应用方面,还是偏保守。”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大声呼吁中国政府“救市”,“尽快启动国内的太阳能市场,这不仅在环境方面对国家有利,同时也能减少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压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按照今后五年的光伏发电规划,每年将有300万千瓦的国内市场,“5年后中国应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位常务理事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建设国内市场,基本点要“立足自力更生,不能依靠国外”,“政府要把可再生能源作为真正的替代能源,解决部门分割、利益集团分割造成的问题,这应该是一次可再生能源重大发展机遇”。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