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December

2011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金融国资委或再搁浅

发布时间:2011/12/26 10:26:461195次

据东方金属网报道:

  酝酿近两年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于2012年1月6日和7日召开。

  每五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成为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风向标。过往的每一次会议均对中国下一步重大的金融改革方向“定调”,会后均适时推出相关的机构改革等重大举措。

  据接近有关部门的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高层曾经组织相关部委就十五个议题进行研讨,但最终因为其中几个关键课题存在显著分歧,当年计划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推迟至今。其中争议最大的议题就包括是否成立金融国资委,多位参与这一课题的核心人士确认,金融国资委的动议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已搁置。

  时至2011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要课题加快了研讨,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明确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和约束机制、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改进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等。其中,宏观审慎监管和探索地方金融管理模式分别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改进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子课题。

  据“一行三会”相关人士的消息,这些议题中,央行和银监会都参与并分别领衔了主要议题,其中偏宏观政策方向的基本由央行牵头;涉及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深化方面的由银监会牵头;财政部金融司则主要牵头“改进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议题。

  紧接着此次会议,“一行三会”将分别召开年度监管工作会议,落实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决议。

  与以往相比,由于临近新一届中央政府换届,即将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主要是稳中求进,推出的重大改革不会太多,特别是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议题。更多的是承前启后,总结过去数年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接近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金融专家分析认为,本次会议宣告本届政府安全着陆的意味更强。

  稳中求进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背景,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外部内部环境突变,中国的金融业亦处于重要的转折发展期。分析人士指出,综合当前各种动态看,新一届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更着力于通盘考虑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谋划中国金融改革下一步的战略走向与发展大计。

  多位金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这次会议实际的作用将很难与此前几次金融工作会议媲美,很难推出震撼性的改革方案。不过,在债券市场发展、完善现有金融体制等方面,仍能看出决策层稳中求进的用心。

  第一次和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奠定了中国金融改革的主基调,确定银行业两次重大改制,建立了中国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此后五年间,整个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改制上市,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解决,保险投资领域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到2007年的第三次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时,与过去十年的大开大合相比,金融改革的步伐事实上有所放慢,对一些争议回避的意味更多。这次会议主要在政策性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设计、国有金融管理框架重构、企业债市场建设、外汇投资管理等领域提出了改革方案,如设立中国投资公司、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等主要措施。

  已确定在2012年1月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由央行牵头的五个课题,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发展,以及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据了解,这五个课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其中债市大发展和理顺相关机制将成为其中亮点。

  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方面,久未破局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快出台进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探讨有十年之久,由于各部委对其出台的时机和具体费率设定等核心内容一直存在争议,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处于徘徊状态。这一制度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即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机构的倒闭由市场埋单而不再是国家财政担保,这一制度亦是《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出台的先行条件,但始终都没有明确的推出时间表。

  “现在应该是比较成熟的时机。”一位央行有关人士认为。

  而银监会牵头负责的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课题,也面临多种挑战。十月末,银监会既扩大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等政策后,再出台了包括允许银行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创新措施,该项债券发行所对应的用于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计入存贷比的考核。但有大行公司部负责人认为,现在不少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运作极不规范,但催收有手段,银行愿意与这些机构合作,这些机制灵活但缺少有效监管的创新型机构集中涌现,高度活跃,甚至快速膨胀,风险隐患也十分巨大”。

  证监会此次参与的课题较多,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系统性风险、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融资等,但牵头的课题少,主要承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议题,内容涉及如何建立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统一场外市场的监管需要什么条件等。证监会有关人士称,目前券商的资本金和保证金分开存管,资产规模较小,以净资产风控标准运行各类业务,证券业机构还未涉及“大而不能倒”的系统性风险。

  债市大发展

  总体而言,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历史性变革措施不多,但有小步推进,尤以促进债市发展为显著特点。

  据了解,高层有意成立高规格的统一监管协调委员会,对促进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及统一规范的监管标准和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的债市长期处于五龙治水的监管割据局面,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监管标准,虽然这种监管竞争的局面,对产品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多部门的机构监管也制约了债市的深化。

  “在国际资本市场,债市被看作是经济危机起到缓冲作用的备胎,如果有一个深度和广度都足够的债市,对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宏观调控需要传导机制,债市是最好的市场化工具之一。”一位金融专家称。

  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投资同质化、以单一的高信用等级品种为主,市场深度不足,无论是中小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产品的流动性都不大、交易不活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正在于各监管机构对债市的不同监管标准和投资限制。 “监管部门对债市的发展理念、方向并不一致,市场成员的手脚已经被监管部门捆住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需求,这个市场就做不深。”多位债市人士如是称。由于高信用等级的发行人已面临“40%净资本红线”的约束,信用债市场的发展已几乎近于极限。

  “监管部门对债市的发展理念、方向并不一致,市场成员的手脚已经被监管部门捆住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需求,这个市场就做不深。”多位债市人士如是称。由于高信用等级的发行人已面临“40%净资本红线”的约束,信用债市场的发展已几乎近于极限。

  目前,中国的信用债市场的总量已近4万亿元,而今年,面对动荡的经济环境,利率波动的幅度亦越来越大,但却缺乏对冲工具。近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无论股市和债市都已发展到极限,探索发展信用增进行业很迫切。“这类产品不发展,中国股市不会出现期望的增长状态。”

  而证监会主管的公司债市场也有望加快发展步伐。

  据了解,在新上任不久的主席郭树清的推动下,证监会刚成立了债券办公室,这是证监会内部为发展债券市场而新设的局级办公室,由原市场部副主任霍达担纲,正从各部门调动人员集结,工作人员已在调研写作下一步债市发展的详细报告。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未来央行和证监会之间的协调可能会更容易些。郭树清称,“按照统一准入条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统一资信评估要求、统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投资者保护安排的原则,加快实现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在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方面,刘士余在前述场合透露,国务院近期已批准央行作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信用评级行业被看作是债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此举意味着中国评级行业多头监管的格局宣告终结,也被看做债市下一步有望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信号。

  未来信用评级行业将采用何种监管模式也备受业内关注。此前多头管理为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业务设置了多重障碍。比如,企业债评级业务的主管部门是发改委,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评级业务的主管部门是央行,公司债、基金等评级的主管部门是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也分别对银行和保险公司可投资债券的评级机构发放牌照,如果各部委在对评级机构的要求上有差别,将使评级机构进退维谷。

  同时,中国在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合规经营、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管理政策法规相对欠缺,类似《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的法律尚未出台,均不利于社会对评级机构的整体监控。“下一步信用评级行业的相关规范或将统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人士说。

  金融国资委再搁浅

  近期,关于此次会议将讨论成立金融国资委的消息被热议。

  据多个接近监管部门的渠道的消息,关于成立金融国资委的动议一直分歧较大,反对的声音居多,该动议不会上会讨论。财政部有关人士也否认此次将成立金融国资委的消息。

  尽管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由谁真正落实国有金融资本的出资人职责,乃至确定国有金融资产进退、国有金融产业布局的大方向,始终是决策当局关注的大课题。

  有关“改进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议题其实在2007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中即提出并搁浅,此次再次由财政部和中编办牵头研究。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亦指出,将所有者和监管者职能分开,是必要的制度设计。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中央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总额1.2万亿元,占全部实收资本的80%以上,管理的资产总额逾40万亿元。其中,银行国有资本占全部金融国有资本的80%以上,其他金融企业国有资本约占20%左右。这其中未包括地方金融企业占有的国有资本。近五年来金融资产规模膨胀迅速,仅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已超过100万亿元,预计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本至少已超过4万亿元。

  作为学界的积极推动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认为,应仿照国务院国资委,单独成立金融国资委,把分散在各部门之下的金融国有资产,以及“一行三会”目前承担的部分金融机构的所有者职能,均划归到金融国资委名下,摸清家底,由其承担统一的出资人职责。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