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February

2012

习近平亲切看望徐光宪、闵恩泽院士

发布时间:2012/2/7 13:17:40664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近日分别来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光宪院士和闵恩泽院士家中,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看望两位著名专家学者,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听取他们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在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家中,习近平紧紧握住徐光宪的手,亲切询问他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对他为发展中国稀土工业、培养化学人才、推动化学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并认真听取徐光宪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家中,关切询问闵老先生的身体和起居情况,祝愿他新春愉快、健康长寿。

  习近平高度赞扬闵老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待遇回到新中国,为发展中国石油化工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闵恩泽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勇攀科技高峰,努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中作出原创性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在看望两位知名专家过程中,习近平反复强调,广大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起着高端引领作用,在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中起着关键支撑作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

  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联系专家工作的重要意义,将联系专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做好联系服务专家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加强与专家的思想联系,直接联系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和他们交朋友、“结对子”,对专家的情况要能做到如数家珍,经常性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各类优秀专家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光宪、闵恩泽对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和勉励深表感谢,他们表示要继续努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立新功。

  

  相关链接:徐光宪简介

  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汉族。

  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上虞市,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

  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徐光宪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学家。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50年代,他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

  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过程。

  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国内普遍采纳的萃取体系分类法。

  

  徐光宪195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副教授,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统计力学》、《物质结构》,开始培养量子化学和配位化学的研究生。

  1957年因国家需要,被调到新成立的原子能系担任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和系副主任,开设《物质结构》、《原子核物理》、《核燃料化学》、《萃取化学》、《量子化学》等多门课程,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专业人才和研究生。

  1961年晋升为教授。

  徐光宪在北京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稀土化学的研究,曾担任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86~1993年),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86~1990年),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为中国稀土学会的创办人之一,《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副主任委员兼主编、《稀土》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Rare Earths》主编,国家计委稀土办机关刊物《稀土信息》杂志顾问等职。

  50年来徐光宪和他的合作者从事量子化学、稀土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专著和教科书8本,其中1959年出版的《物质结构》一书,是国内长达25年之久的唯一教材,影响很广,因而于1988年被授予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

  他和黎乐民等合作编著的《量子化学》上、中、下三卷,是目前国内外量子化学方面最详尽的研究生教材。

  他和袁承业合著的《稀土溶剂萃取》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他从事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研究,经10余年的探索,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并与李标国、严纯华教授等在全国主要稀土工厂推广应用,获得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他在化学键理论、原子价概念、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

  他的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曾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多次应邀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或分组报告。

  1987年任日本科学振兴会高级研究员(JSPS Senior Research Fellow),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讲学。

  1989~1995年期间担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

  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徐光宪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

  至今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书及专著,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