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June

2010

依靠铝土黄金等矿产求转变 河南破解难题

发布时间:2010/6/3 10:10:12208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是中国的缩影。

  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总量多年居全国第五,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

  河南,何难?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前不久,在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全省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经过冷静、痛彻的自我剖析,河南之“难”被条分缕析为“四难”。

  这四道难题,是传统发展方式形成的困局,也是科学发展绕不过去的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又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破解的难点。

  破解四道难题,河南在思考、在努力。

  解难之钥在转变:加快转,慢不得;坚决转,不迟疑

  数字中常蕴深意。2009年,河南生产总值达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经济总量连续10多年居全国第五位。

  一般理解,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河南挺住了,保住了,稳住了,应该得高分。然而,把这些数据放在质量与效益的坐标系下考量,发现并非那么漂亮。

  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2000亿元。而生产总值不到 2.3万亿元的浙江,财政总收入为4100多亿元。就是说,浙江1万亿 GDP的效益相当于河南2万亿GDP的效益。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生产总值刚过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50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比河南高。

  如果再除以一个接近1亿的人口分母,河南之难就愈发清晰。

  人均财政收入1928元,为全国平均数的3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2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46元。

  对于河南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得晚、影响深、走得迟”,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说到底,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尽管卖了很多,挣的却不多。

  国际金融危机中,受波及最大的就是资源型工业。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科技研发投入比较低,投入强度不够。按照目前的速度,河南的铝矾土和煤炭资源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

  危机下凸显的“河南之难”,说明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后半程”。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

  “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财力壮大的能力有限,收入增加的渠道有限,吸纳的就业有限,保障民生的底子就难免薄弱,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也就面临更大压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破解“四难”,根本上还是要加快转型,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蛋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到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谋求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河南攻坚克难的路径选择。”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了我们能不能更好地对人民、对河南负责。要避免“有增长而无发展”,避免“无业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无根的增长”,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解难之力在持续: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加快转变,河南绕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矿产资源,一个是粮食安全。

  怎样看待资源,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说,资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强调资源型城市转型,并不是简单地让它们沉睡地下,而是要保护好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门峡被称为“黄白黑城市”,黄金、铝矾土、煤炭是这里的主要资源。如今这鲜明的三原色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单纯的采煤、发电烧黑煤、冒黑烟,煤化工产业兴起将煤变成了各色的材料;过去单纯开采铝矾土,生产氧化铝,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铝材、汽车轮毂形成了气候。

  拉长产业链,资源型企业也在毅然转身。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是河南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和资产双双突破千亿、利税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企业重组时,有人提出在新公司的名字中加上个“电”字,理由是煤矿旁边办电厂来钱快。这是许多资源型企业简单而直接的选择。可董事长陈雪枫坚决反对,在他眼中,名称背后是企业战略。“尽管这是过去很多煤炭企业的当然选择,但相比来说,煤炭向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更长,经济转型的领域更宽。”

  为培育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放弃眼前利益,相继投资建设千吨级碳纤维、4万吨聚甲醛项目和全球最大的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2009年,煤化工板块占全公司产值不到15%,而在2010年新项目的投资额中却占了60%。

  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朱焕然介绍说,目前,河南正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选择1000个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和1000个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以上。

  粮食安全责任重千钧。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是一种担当,也是河南一直在解答的命题。

  然而,种粮比较效益低,2009年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是232元,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是279元。保粮之路该怎么走?

  “从国人粮仓变国人食堂,从国人食堂变国人餐桌”。围绕农业,围绕粮食,河南在增加投入、科教兴农、调整结构的同时,做起了产业文章。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双汇集团等企业,将河南的粮食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今年,河南实施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设立食品工业升级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

  加快转变,河南敢啃“硬骨头”。今年3月,新一轮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拉开帷幕。重组完成后,单个矿井规模不低于每年15万吨,河南煤炭企业个数将减少到50家左右。6月1日起,河南全面取消各地擅自出台的电解铝行业和多晶硅行业优惠电价。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即将公布,确保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卢展工表示,加快转变,重在持续,重“长性”,重“韧性”,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解难之法在统筹:从城镇化切入,统筹“三化”,改善民生

  一个现象令人深思: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就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应该在50%以上。目前,河南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但老百姓并没有体验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而城镇化率只有3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个共识正在形成:破解四难,加快转变,河南要以城镇化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算了一笔城镇化的账:作为平原农区,商丘最适合发展机械化,如果城镇化率达到50%,农业人口就剩下不到400万人,按户均4人计算,户均耕地面积达到10亩左右;如果城镇化率达到70%,农业人口就剩下不到250万人,户均耕地面积达到20亩左右。这样更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

  推进城镇化,前提是发展产业。根据人多地少、城镇化率低的现实,河南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加快转变的战略突破口,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目前,河南全省范围内已经建立起180个产业聚集区。入驻企业达1.4万多个,营业收入、税收占全省二、三产业总产出、税收收入的1/4强,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近5%。一种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人口转移、转移推动城镇化的态势已见端倪。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也是评价发展的标准。一组数据令人惊讶:经济总量全国第五的河南,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人均文化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二,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三……河南社会事业欠账多。

  如何在加快转变中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河南亟待破解。卢展工说:“我们经常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衣食住行教业保,这些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河南面临着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经济转轨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峰叠加”的就业压力。据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城镇需要就业再就业人数都在220万以上,农村还有将近10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省长郭庚茂的答案是: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广开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今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宣布,将筹集600亿元以上资金推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这份“民生大单”堪称河南历年之最,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举措之一,目的是解决就业、社保、上学、就医等民生问题。同时,河南今年在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事业领域集中推出一批项目,面向民间资本公开招标,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解难之根在创新:摆正“指挥棒”,凝聚精气神

  厚重的文化积淀、灿烂的文明成果,历史上的河南并不缺乏创新基因。然而,当视野锁定当代创新领域,河南底气不足。

  2009年河南全社会研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居全国第二十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仅为20人,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种状况不变不行,变得慢了也不行。

  河南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出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改变正在发生。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河南确立的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其中,超硬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联姻,活力迸发。今年第一季度,河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95.3亿元,同比增长19%。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