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September

2012

开放的成熟与进步

发布时间:2012/9/14 9:53:451049次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

  改革带来进步,开放带来繁荣。

  十年前,刚刚成立国土资源部,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猛烈地袭来,人们在热议和憧憬各种可能出现的机遇时,心里多少存有担忧:刚上路的新事业遭遇全球化大潮影响,它会获得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此担忧,基于这样一种常识判断:当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还存在惯性的时候,国门的进一步打开,对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大计的关键领域,挑战会更明显。

  

  事实证明,十年间,伴随着国土资源领域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我们收获了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收获了国土资源领域管理理念的进步,收获了矿业合作的繁荣,也收获了人才辈出的成熟。

  

  交流是通的——

  从单一地质领域交流拓展到土地领域多方面多元化交流,从单纯渗透参加国外地质和矿业大会,到在国外会场放大中国元素,乃至打造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世界品牌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础工作,国土资源国际交流活动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前所未有的活跃,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交流的成果,最直观的是数量。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土资源对外开放的眼界放得更宽,通过双边高层互访、业务考察和交流、实施双边合作项目等,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签署了80余份国土资源领域双边协议,构建完善了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网络。

  

  这样一个数据的背后,指征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飞跃。

  

  交流是理解、沟通进而合作的前提,但是交流活动本身,它的提出和开展,必然以认识为基础。

  

  地学没有国界,即使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地学的交流也存在。

  但土地管理则有不同。

  曾经一度,很多人默认了土地领域在对外开放中的失声,这种默认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土地所有制与大多数国家不同。

  所有制决定体制机制,土地所有制的中国特色,制约着土地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但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这种观念得到深刻改变,人们普遍意识到,无论从管理理念上,还是从科学技术方法看,打开窗口,开阔眼界与思路,都是不二的选择。

  

  认识的提高,带来了国土资源对外开放交流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

  十年间,国土资源部与美、加、英、德、荷、比、澳、韩等土地管理先进国家在土地政策法规、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市场监管、地籍管理与土地登记、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俄、西、乌、巴、哥、墨、阿、南、莱、埃、越、老等国的国土管理部门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2012年1月16日,国际测量师协会正式接纳中国土地学会成为其国家级协会会员,几个月之后,中国土地学会代表团参加了第35届国际测量师协会全体大会。

  一个开放的大国,拥抱世界应该是全方位的。

  新中国土地管理与科学发展历经数十年走到今天,必须更加主动的融入全球化,登上世界舞台。

  

  对于很早就在国际交流中试过水的地质矿产领域,在这十年中,表现得异常突出。

  

  首先是政府间合作更加频繁。

  国土资源部与美、加、澳、俄等矿产资源大国以及蒙、老、菲、南、埃、厄、赞、津、智、秘等亚非拉重要矿产资源国家在基础地学研究、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矿业信息交流、人员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其次是平台的高效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对外交流平台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局面。

  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打造和完善。

  

  矿业大会影响着矿业市场。

  一直以来,加拿大勘探开发者协会年会、澳大利亚的勘探者大会和南非的非洲矿业投资大会等都被业内津津乐道,涉矿企业趋之若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不断参与其中时,也在国际舞台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但是,作为矿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品牌的矿业大会?从1999年迄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连续举办了13届大会,从开始时8个国家 170人参会,到今天的50个国家4800人参会,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内容愈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功能越来越完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借助这个平台,中国矿业与国际矿业在对话中沟通、融合。

  而这个平台,也在十年间见证了矿业的发展:它在本世纪初见证了中国矿业在国际矿业上渐次增多的话语权。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它见证了全球化经济中矿业的繁荣和矿业市场的热烈;在2008年,它见证了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矿业的整体理性思考;在2009年,它见证了矿业发展的向好势头;在2010年、2011年见证了人们在矿业复苏上的种种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矿业在成熟,中国对外交流的意识和方式也在成熟。

  合作是实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开放的窗口,我们不仅培育了自己的人才,在科技合作上结出累累硕果,而且大跨步走出国门,在矿产勘查开发合作中获得双赢,这十年,国土资源领域对外合作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充分的交流,必然带来扎实的合作。

  

  矿产资源全球分布的不均衡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决定了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加优化合理的配置。

  但是,是否能参与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国际合作轨道中,对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中国地矿业,是相当严峻的考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矿业合作开发的大跨步前进令世界瞩目。

  

  进步的最大推动力,是中国矿业管理政策的不断改革和中国政府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高度重视。

  对比上世纪9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不久的中国矿业,刚站在和国际合作的起跑线上,石油、天然气、冶金、煤炭和地质勘查、国际工程施工等方面都在向国际市场迈进,但仅仅是初步。

  中国矿业发展的大势与正急于寻找跨国大企业在意愿上一拍即合,但在矿业引资的实际操作中,持乐观期待者多,真谈生意的少,生意铁板钉钉的更少,而地矿业的“走出去”,几乎就成了“劳务输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少数敢于“吃螃蟹”走出国门进行地质勘查和开发的企业,大部分最后败走麦城。

  迷失和彷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那些“摸着石头”却没能过河的企业的主要状态。

  

  情况在21世纪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在反思中意识到,之前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矿业政策环境的因素,有信息沟通因素,也有国际化规则、规范的因素。

  从21世纪初到现在,世界矿业经历了从繁荣到低迷,从低迷到复苏,在复苏过程中又反复震荡的曲折起伏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求和中国制造,成为全球矿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十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质矿产行业的进步发展,再三强调要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际互惠互利合作。

  中国矿业从内功练起,在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政策上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调整,为改善矿业引资环境做基础铺垫,通过储量分类标准改革和动态监管、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矿业权市场化改革等探索,极大提高了地矿管理水平,为互惠互利的矿业国际合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矿业的国际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投资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投资增数明显加快,投资模式日益成熟,投资主体更加多元。

  600多家投资主体分布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矿业界,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地矿企业逐步崛起。

  12年前,在大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矿业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公布了19处矿产地作为国际引资项目,而在2011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洽谈及签署协议项目达485项,其中55个项目在签约仪式上实行实质对接,签约金额达到157亿元。

  

  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经验教训都表明,任何国际合作,如果人才因素跟不上,最终都可能走向失败。

  这样的认识,让人才培养与引智工程成为国土资源国际合作中最励志的工作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土资源部结合自身管理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出国培训工作,同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国际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英国剑桥国际土地学院、荷兰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观测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自然资源矿产部、天大集团等国际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人才培训合作关系。

  建部以来,相继选派国土资源系统1000多名管理、技术人员出国接受短期和长期培训,为国土资源系统培养了有用人才,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新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培训是双向的。

  截至2011年底,国土资源部共承担和完成了24期研修班的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了400多名来自非洲、南北美洲和亚洲、欧洲,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矿产官员与技术人员。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