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December

2012

亚太地区电子废弃物急需更安全处理

发布时间:2012/12/13 16:37:59825次

据人民网报道:

新闻导读: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电子废物多达五千万公吨。欧洲、日本和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国,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无用输入,无用输出”,原是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用语,指由于数据输入错误,导至输出结果错误。

  然而这一用语也可以来描述计算机本身。

  当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寿终正寝,他们也会变成无用的垃圾或者电子废料,而且数量正在不断的增加。

  

  马尼拉环保记者克里斯宾(Crispin Maslog)撰文认为,无需限制电子废弃物的进口,亚太地区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垃圾回收体系。

  

  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电子废物多达五千万公吨。

  欧洲、日本和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国,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近日公布的一份市场研究报告称,在亚洲,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旧电子设备随之被大量遗弃,从而导致电子废物的快速增长。

  这项研究同时指出,电子技术不断更新,促进了对电子废物的安全处理需求的增加。

  

  将数以百万计的废旧计算机、移动电话和电视机简单遗弃使之分解,或者用不安全的方法进行处理(比如烧毁),会留下铅、镉和汞等有害废物。

  

  电子废物的安全处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电子废物的管理事关健康和环境双重议题。

  

  发展中国家本身也生产电子废物。

  东南亚和太平洋一些国家,比如泰国、菲律宾,正在丢弃大量的电子废物。

  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尽管几乎没有安全处理电子废物的能力,但他们利用发达国家出口来的电子废物提炼贵金属的需求却十分巨大。

  

  中国和印度是发达国家电子废物处理的两个主要目的地。

  中国的贵屿镇是世界闻名的电子废物处理地,从业人员多达十五万。

  在那里,包括儿童在内的整个社区,通过寻找旧电脑中的金属、玻璃和塑料制品以维持生计。

  柬埔寨、印尼、越南和缅甸等欠发达的东南亚国家也成为电子废物处理地。

  例如,在印尼,从美国进口的废弃电子产品被回收,粗加工成原料,再出口至中国。

  这种回收活动主要在东爪哇和临近新加坡的巴淡岛进行。

  

  但是,在亚洲,这种被广泛应用的粗加工方法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巨大的风险,致使工人的神经系统和肾脏受损。

  

  一些零件被手动拆除并组装成新的电子废物部件,比如含有阻燃剂和CFCs(氯氟化碳)的塑料和一些电子部件。

  电线可能会被烧毁,提炼出铜和其他金属,同时在空气中释放大量的毒素。

  1994年的《巴塞尔公约》通过了一个用以控制进口、出口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的规则。

  该规则通过一年后,《巴塞尔公约》被重新修订,澄清只是禁止部分电子废物的交易。

  这也证明,电子废物的交易只能减少,不可能完全禁止。

  迄今为止,有73个国家签署了这项修正案,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但不包括美国。

  

  鉴于完全禁止废物交易是不可能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个可替代的、适当的回收办法,确保该地区国家间的合作。

  

  在2009年的一篇论文中,亚洲电子废物处理研究人员称:“首先,中国必须通过提供适当的回收补贴,促进国内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理;其次,日本作为亚洲电子废物的主要出口国,应该建立起一套可追踪系统,用以确保从日本出口的电子废物在国外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

  在国家层面,东南亚国家应采取“3R体系”:即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reduce, reuse and recycle)。

  这个模型曾经被用来处理城市垃圾,现今建议用在处理电子废物上。

  但是,发展中的东南亚国家仍停留在这一体系的初级阶段。

  

  不管怎样,在单一国家政策之上,需要建立一个地区间的路径,包括将废物按照不同颜色分类处理;按照干、湿或者有机废物等不同来源将废物进行隔离;追踪废物在国家间的流动情况等。

  

  同时,各地区也应采取策略,即倡导本地可行的、正规的、有效的措施以确保电子废物不会在垃圾中被填埋或者遗弃。

  此外,同电子行业开展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企业有责任对其产品的采取一定的安全处理措施。

  

  但是,政策改变并非易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应该利用该地区环保非政府的力量,以促进电子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减少。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