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April

2013

河钢集团负债率超七成 4年消耗1500亿授信

发布时间:2013/4/9 11:43:01679次

据每经网报道:

  SMM网讯:虽贵为国内钢企老大,但河北钢铁(000709)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河钢集团)的钱包,与其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规模却并不协调。

  2008年6月以来的河钢集团联合重组,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大大扩充公司产能的同时,也让其备受资金链收紧的困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河钢集团的负债率达到73.33%,而行业平均水平为64.7%;自2008年6月以来至2012年9月底,河钢集团获得的2724亿银行综合授信,已使用近1500亿元,平均每个月消耗近30亿元。该报告首页显示,河钢集团委托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对公司中期票据进行评级。

  上述报告还显示,2012年1~9月,受行业不景气影响,河钢集团现金获取能力有所下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下跌至-60.46亿元。这表明公司依靠主业偿债的能力下滑。

  每月消耗授信近30亿/

  作为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自2008年6月组建以来,河钢集团从来不缺乏关注。受益于重组,2011年,河钢集团生产生铁4194.41万吨、粗钢4436.35万吨、钢材4336.66万吨,按照当年粗钢产量计算,河北钢铁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全球第二大的钢铁集团。

  随着近来山东、河北等省钢铁行业重组的进行,“中国第一钢铁巨头”的头衔不断在宝钢、山钢、河钢集团之间更替。尽管重组 “热火朝天”,但随着重组的深入进行,更由于行业大环境的极度不景气,钢企不得不为羞涩的腰包犯难,大规模对外融资成为普遍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特别关注那些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的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及五类重点企业的风险暴露,其中9个高风险行业就包括钢铁行业。

  尽管资金饥渴症为普遍现象,行业风险巨大也有目共睹,但对不同资质的钢企而言,在银行信贷投放方面的待遇,则有极大的不同。

  “大中型钢企是资金密集型企业,钢企资金运转数额较大,并且钢铁企业大部分是靠银行贷款建设和维持市场运营。”中钢协副秘书长屈秀丽曾表示。

  “整合,尤其是地方钢铁企业的整合,其实是利益分配的结果,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地方金融机构对钢铁的支持力度是有增无减的。”有钢铁业人士如是说。

  显然,行业龙头河钢集团属于被眷顾者。2009年初,中国建设银行(601939)与河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银行承诺,未来几年将为河北钢铁提供5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相关资料显示,河钢集团于2008年6月成立后即获得多家银行支持,截至2012年9月末,其共获得2724亿元综合授信,其中尚未使用授信余额达1228亿元。以此计算,自组建日起至2012年9月底的51个月中,河钢集团通过使用银行的授信额度共计1496亿元,平均每月近3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2011年以来央行银根收紧也令钢企融资成本不断提高。据悉,在2010年10月份之前,钢企发债的利率只有3%~4%,而2011年钢企发债利率已接近银行利率,上涨至6%左右。

  4月1日,河钢集团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河北钢铁(000709,收盘价2.39元)公告称,经证监会核准,公司获准向社会公开发行面值不超过50亿元的公司债券,债券发行已于3月29日结束。

  公告显示,此次发债募集资金将用于改善债务结构、偿还公司债务、补充营运资金等。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河北钢铁这50亿元公司债券三年期品种票面利率为4.90%,五年期品种票面利率为5.16%。

  负债率超平均水平/

  对于河钢集团的整合,河北省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曾表示,对钢铁产业来讲,排位第一即规模,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在成本、节能减等方面和国际巨头竞争。

  如今,河钢集团的头把交椅仍只局限在规模上。一位钢铁行业研究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即使在国内,在市场定价方面,市场更多关注宝钢、鞍钢、武钢三家企业。

  随着近年来产能的不断扩张,作为河北钢铁的间接控股方,河钢集团近年来债务规模也逐年增长,整体负债水平一直较高。

  刊登于中国债券信息网的公开资料显示,2009~2011年末,河钢集团总债务规模分别为1241.39亿元、1491.34亿元和1837.38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总债务为1834.42亿元,以此计算,在2009~2012年9月末不足4年时间内,河钢集团的总债务规模增长近600亿元 (593.03亿元);同期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83%、72.30%、72.86%、73.33%,一直居高不下。

  在刚过去的2月份,《中国冶金报》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排序情况显示,2012年前三个季度,SW普钢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同比上升2.29%,但负债率平均为64.7%,低于河钢集团近9个百分点。 河钢集团负债率超七成 4年消耗1500亿授信 2013年04月09日 06:44 来源: 每经网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但若与其他大型钢铁企业相比,河钢集团的高资产负债率更显严峻。

  以宝钢股份(600019)为例,截至去年12月31日,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5.26%,去年三季末,该数字为47.15%。鞍钢股份的负债率也在50%左右,截至2012年末,该公司负债率为52.36%,去年9月底该数字为52.84%。

  有分析师认为,50%的资产负债率在钢铁行业是一个合理水平。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河钢集团的财务费用和资金成本高于竞争对手。

  中诚信国际对河钢集团2012年度的跟踪评级报告显示,2012年9月末,由于短期借款较2011年末增加了近200亿元,20亿元的中期票据到期以及部分长期借款转至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短期债务/长期债务比进一步升至2.08倍。

  债台已经高筑,但下游用钢需求依旧疲软,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在钢铁行业的寒冬中,河钢集团的日子似乎还将继续难熬。

  后续存偿债之忧/

  相关报告显示,从成本看,河钢集团近年生产成本增速随铁矿石价格波动而波动,由于铁矿石价格在2011年内维持高位,当年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长了9.41%。中诚信国际称,虽然河钢集团已加大自有矿山开发力度,但矿山开发所需时间较长,目前铁矿石自给率仍旧不高,短期内成本控制能力有限,压力较大。

  由于没有河钢集团的详细财务数据,但从其间接控股的河北钢铁的经营情况,市场或可作为参考。

  在《中国冶金报》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综合偿债情况分析中,河钢集团控股的河北钢铁,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排名均在20名以外,而其在偿债能力排名中仅居第19位。

  此外,由于负债高、产品附加值低,河北钢铁2011年上半年销售利润率仅1.48%,不及河北重点钢厂3.3%的平均销售利润率的一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河北钢铁2012年的业绩每况愈下,一季度盈利3.6亿元,第二季度微利,第三季度则出现2600万元的亏损。

  2012年前三季度,河北钢铁累计利润为3.6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跌了72%。虽然2012年度报告还未发布,但公司已作出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75%~99%的预告。

  事实上,整合初期的运营数据显示,河钢集团的盈利能力,不仅远不及龙头上海宝钢,甚至距河北省内领先民营钢企仍有一些差距。

  位于唐山迁西县的津西钢铁集团,是规模仅次于河北钢铁集团的河北第二大钢铁集团。据《燕赵都市报》2011年4月份报道,以上市公司指标衡量,河钢集团其时的盈利水平,仅为津西钢铁的约三分之一。

  受钢材下游需求疲软,钢材产品产能产量严重过剩影响,钢材价格自2011年4季度以来持续下跌,且下跌幅度大于铁矿石价格跌幅,2012年1~9月,河钢集团营业毛利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下滑至7.51%、2.38%,实现净利润1.33亿元。中诚信国际相关资料显示,近三年,河钢集团的钢铁业务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均超过80%。这意味着,钢铁市场的任何分吹草动都有可能对公司造成巨大影响。

  但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向显然不利于河钢集团。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2011年底全行业粗钢产能突破8亿吨,而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仅为6.49亿吨,产能严重过剩。

  而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有河北民营钢企负责人透露,“中央态度坚决,但一到地方就打折扣了,产能越淘汰越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产能过剩顽疾不除,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普遍堪忧。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在2013年“两会”期间,河钢集团董事长王义芳公开称:“钢铁行业什么时候能好?我就说钢铁行业什么时候都好不了。”

  据中诚信数据,2012年1~9月,受净利润缩减、存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大幅增加影响,河钢集团实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60.46亿元。而在2011年,该数字为241.14亿元。

  此外,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河钢集团尚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支出用于资源开发、技术改造、产品深加工等,这将进一步加大其资金压力。

  记者手记

  矿产资源式微河钢集团内忧加码

  这一次,河北钢铁或许处在了其发展的“十字路口”。这家体量庞大的钢铁公司,置身于钢铁行业的冷冬之中,过去的一年似乎没有寻得如意的“御寒之策”。与此同时,其第一大利润来源——全资子公司河钢矿业公司旗下铁矿,未能避免资源日渐式微的趋势,后续发展存忧。

  述及今年形势,河钢矿业公司坦言,“几乎所有生产矿山都面临露天转地下的压力,老矿山增投不增产、高效矿山减产减效和供矿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的庙沟铁矿为例,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开采之后,露天矿体开采已近尾声,需要建设地下矿体开采系统,进行深部矿石开采。

  当下境况,一方面是矿产储量不可无限开采的客观实际使然;另一方面是以斯利矿业这种“寄生”国有铁矿之中谋“私利”导致资源枯竭加码的遽然。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