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August

2010

陕南坚持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发展 寻求突破

发布时间:2010/8/18 9:31:591533次

据中国选矿技术网报道: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热潮中,陕南如何抢抓先机、打破“瓶颈”、实现突破发展,为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做贡献。

  8月13日,在陕西眉县举办的首届“陕西强县论坛”上,在对陕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评判的基础上,多位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对策及合理化建议。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陕南旅游业后程发力

  在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之下,身为“后进生”的陕南,优越的生态环境与紧张的土地资源并存,巨大的潜动能与低下的生产力并存,强劲的经济增速与薄弱的产业基础并存。有数据显示,2008年,关中、陕南、陕北全省经济比重为 63.7:14.1:25.2,陕南竞争形势不容乐观。县域经济的“短板”、产业集群的“软肋”及资源环境的“瓶颈”,成为压制陕南经济发展的“三座大山”。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要尽快实现突破发展的历史机遇下,方兴未艾的陕南开始发力、亮点不断。

  这两年里,细心的西安市民也许会注意到,每逢节假日,西安市内各大户外媒体或公交车体上,频频出现陕南旅游景区的广告,从商南金丝峡到岚皋南宫山,从汉阴油菜花节到紫阳富硒茶文化节,陕南紧抓旅游景区和传统节庆两大金字招牌,精心策划包装、主动出击市场,收益斐然。据悉,今年6月举行的第十届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吸引了近80万游客到安康观光,同时招商引资近32亿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初见成效。

  2009年,商南金丝峡景区接待游客首次突破50万人次,游客量位居全省生态景区第二位,人气的爆涨令商南县财政收入八年增长了近四倍,旅游井喷效应凸显。

  近几年,京昆、沪陕、包茂、十天等高速路相继通车,陕南成为联系西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战略要地与物资集散地,因此像茶叶这样的重要经济作物,自然成为陕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今年4月举行的紫阳富硒茶文化节,令该品牌6月底成功摘取西部地区茶叶类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本次论坛上,就有专家建言,“协会+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陕南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方向,同时成为陕南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创新发展思路比较优势成为竞争胜势

  作为陕南经济区域构成的基本要素,县域经济历来都是陕南经济发展最脆弱的一环。在去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中,陕南挤进前30名的只有南郑和城固两县,其中,南郑排名24,城固排名30,均位于汉中市。

  陕南三市所辖的26个县,都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极为广阔。陕南怀抱有“国家中央公园”及“父亲山”之称的秦岭,高植被绿化覆盖率和原生态的山水胜景,令不少县都拥有各类各样的森林公园或旅游景区。一些降水充裕、气候温润的地方甚至生息着熊猫、朱鹮等珍贵物种。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成为考验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本次论坛上,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董顺利就对石泉的特色资源赞赏有加。

  捧着金山金水却没饭吃?陕南发展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商南金丝峡之所以被广大游客所熟知,除了本身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强化创新和宣传是其成功的重大要诀。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思锋在本次“强县论坛”里总结指出,商南金丝峡首先注重创新,在开发景区的同时,配套开发金丝茶等旅游产品,并以金丝峡进行商标注册和产品命名、店铺命名等,将品牌创新意识深入到各行业中及各类目标客群中;其次,能正确处理景区发展与景区关联人口的脱贫问题,鼓励农民发展与旅游业有关的农家乐、旅游产品销售等产业链,真正做到政府牵头做项目,放宽政策,为农民致富引路;此外,在宣传包装上大做文章,先后在多家主流媒体上播发专题新闻,并以“游世界奇峡,品中国名茶”为主题,通过活动营销及事件行销来提升金丝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浓郁金丝峡氛围。

  陕南绞股蓝、杜仲等名贵中药较多,茶叶、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繁盛,平利县的绞股蓝,已经成为省内知名的原产地地理保护标志性品牌。如此“一县一品”模式,或将推动陕南部分县尽早实现产业集聚从而彻底脱贫致富。

  ■坚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区域,因东线水污染严重,陕南无可厚非的成为京津冀饮用水的主要补充来源。为涵养和保护水源,生态保护成为发展的头等重任,使我们不敢放开手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度挖掘,这一点严重制约了西乡经济的发展。”汉中市西乡县县长刘顒在发言中提出了困扰该县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查培轩教授在对西乡经济发展进行总结的时候,根据自己多年对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强调,西乡面临的发展困境,其实是整个陕南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体。必须在发展路径上求突破。

  确定了“既要青山绿水,还要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为主线的同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环保业及生态服务业发展。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产业的集聚,促进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流域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注重科技创新技术的引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

  在县域经济的建设者、推动者为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捉襟见肘时,前不久,从省政府在汉中市召开的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传来了好消息,将根据陕南生物、矿产、旅游资源特点,发挥现有基础、功能区划、发展潜力等优势,重点围绕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延伸,构建产业体系,打造十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十大产业链累计总投资6000亿元,年实现增加值3500亿元。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下,产业基础好、科教水平高、专业人才聚集的关中正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高地,缺少高端层面关注的陕南相比黯然失色。

  为了使关中、陕北、陕南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陕南应加强省内外合作,取得国家层面支持,有专家建言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集中陕南三市力量,向中央要政策,并申请将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作为协同发展的示范区。把汉江流域和整个陕南的发展,放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寻找定位。

  数字

  陕南县域经济排名“0”突破:2009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陕南为 “0”;2009年西部百强县排名中,陕南为“0”;2009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排名中,陕南为“0”。而2009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中,陕南占4席,分别为洋县、西乡县、留坝县、汉阴县、白河县。2009年度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大县中,陕南占5席,分别为石泉县、平利县、白河县、城固县。

  资源

  蜿蜒的丹江、汉江、嘉陵江形成了西北的小江南景象,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温和的气候条件,成为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珍贵动物生存的天然乐园,佛坪被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证为最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区;悠久历史故事和文化特色及其现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和民情风俗等构成一道亮丽的陕南文化风景线;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为发展有色、钢铁、黄金、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矿产加工奠定了基础。中草药的种植发展已成气候,茶叶、桑蚕、柑橘、木耳、磨菇、生猪饲养等也渐成为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

  瓶颈

  瓶颈一: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相互制约。

  瓶颈二:矿产开发、茶叶种植、生猪饲养等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生产,很难与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相抗衡,对提升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所起的带动与提升作用发挥有限。

  瓶颈三:政策机制不完善,阻碍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专家支招

  陕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教授查培轩: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国家层面给予政策倾斜,制定陕南突破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关中、陕北富县与陕南贫困县的对口合作关系,实施资源引领、项目带动、紧跟市场,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创业人才到陕南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建潮:

  突出区域特色和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多业并举;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若不能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的新的优势,就只能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徘徊,收益甚微。拒绝原有的摊大饼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思锋: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确定发展定位。紧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机遇,重视对陕南的辐射效应;借助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开发保护大秦岭生态圈优势,发掘陕南生态旅游产业潜力。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董顺利:

  陕南经济应做到资源有加工,生产有规模,产业有龙头,产品有市场,竞争有品牌,经济有特色。发挥陕南商品经济的传统,把富市与富民结合起来,力争将多样化的资源转化为多元化的产业,靠多元化的特色产业从总体上做大做强陕南的特色经济。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