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

来源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论文作者:杨润泽 赵贤正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刘海涛 付立新 李传明

文章页码:367 - 380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排烃模式;排烃强度;烃源灶;供烃模式;黄骅坳陷;

摘    要: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 000 m(Ro为0.68%),2 100 m(Ro为0.70%)和2 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详情信息展示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

杨润泽1,赵贤正2,李宏军2,赵长毅1,蒲秀刚2,刘海涛1,付立新2,李传明3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3. 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摘 要: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 000 m(Ro为0.68%),2 100 m(Ro为0.70%)和2 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排烃模式;排烃强度;烃源灶;供烃模式;黄骅坳陷;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相关论文

  • 暂无!

相关知识点

  • 暂无!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