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煤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
来源期刊:煤炭学报2012年第5期
论文作者:鲁静 邵龙义 孙斌 杨敏芳 董大啸 田文广 李明培
文章页码:747 - 754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古地理演化;聚煤作用;正常海退;强制性海退;
摘 要: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鲁静1,邵龙义1,孙斌2,杨敏芳2,董大啸1,田文广2,李明培1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摘 要: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古地理演化;聚煤作用;正常海退;强制性海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