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流澜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来源期刊: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论文作者:黄奇波 康志强 覃小群 唐健生

文章页码:45 - 51

关键词: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聚类分析;岩溶形成机制;流澜;广西;

摘    要:在对流澜河间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分析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钻孔揭露的岩溶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岩溶区:补给岩溶区、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不同区岩溶发育特征不同:补给岩溶区岩溶发育弱,主要形成岩溶裂隙,发育深度较小,一般<40 m;补给径流岩溶区岩溶发育深度较大,一般<100 m,以岩溶裂隙为主,偶见溶洞;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最为发育,溶洞规模大,岩溶发育深度一般<50 m。从补给岩溶区到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发育特征受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控制。

详情信息展示

流澜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黄奇波1,康志强1,2,覃小群1,唐健生1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摘 要:在对流澜河间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分析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钻孔揭露的岩溶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岩溶区:补给岩溶区、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不同区岩溶发育特征不同:补给岩溶区岩溶发育弱,主要形成岩溶裂隙,发育深度较小,一般<40 m;补给径流岩溶区岩溶发育深度较大,一般<100 m,以岩溶裂隙为主,偶见溶洞;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最为发育,溶洞规模大,岩溶发育深度一般<50 m。从补给岩溶区到补给径流岩溶区和汇流排泄岩溶区,岩溶发育特征受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控制。

关键词: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聚类分析;岩溶形成机制;流澜;广西;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