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相互作用机理
来源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第1期
论文作者:陈晓明 杨海洋 何平笙
文章页码:50 - 53
关键词: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两阶段模型;疏水相互作用;
摘 要:利用黏度、电导、表面张力和荧光光谱实验手段研究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发现对SDS来说存在三个不同的特征浓度:临界聚集浓度(CAC)、CAC2和高分子饱和浓度(PSP)。实验结果表明,PVP和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类似于描述聚电解质和带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两阶段模型解释:初始阶段(CSDS>CAC),带负电荷的SDS分子主要以单个的方式吸附到PVP带正电的侧基上;第二阶段(CSDS>CAC2),SDS分子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以协同的方式吸附到PVP分子链上形成胶束,在浓度为PSP时达到饱和。
陈晓明,杨海洋,何平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摘 要:利用黏度、电导、表面张力和荧光光谱实验手段研究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发现对SDS来说存在三个不同的特征浓度:临界聚集浓度(CAC)、CAC2和高分子饱和浓度(PSP)。实验结果表明,PVP和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类似于描述聚电解质和带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两阶段模型解释:初始阶段(CSDS>CAC),带负电荷的SDS分子主要以单个的方式吸附到PVP带正电的侧基上;第二阶段(CSDS>CAC2),SDS分子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以协同的方式吸附到PVP分子链上形成胶束,在浓度为PSP时达到饱和。
关键词: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两阶段模型;疏水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