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缘凹陷区甜点储层主控因素与源下成藏模式——以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渐新统为例
来源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论文作者:倪祥龙 黄成刚 杜斌山 石亚军 李翔 崔俊 龙国徽
文章页码:153 - 164
关键词:绿泥石包膜;碳酸盐胶结物;次生加大;储层特征;“源下”成藏模式;扎哈泉地区;柴达木盆地;
摘 要:对扎哈泉地区深层渐新统砂岩储集层的储层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物性分析、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研究、孔隙保存机理分析,并描述了其成藏模式,提出扎哈泉地区渐新统下段E13发育相对高孔渗的优质砂岩储集体,特殊的构造样式造就了其"源下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目的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4.6%,渗透率平均为1.894mD,为一套微咸水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碳酸盐胶结广泛发育,岩石较为致密,但发育若干相对高孔渗(孔隙度平均为10.5%,渗透率平均为20.618mD)的优质砂岩储集层;2)优质储集层的保存主要得益于绿泥石包膜的抗压实作用,并且早期(铁元素质量百分比为15.61%)绿泥石包膜的存在有效抑制了碳酸盐胶结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3)质量分数平均为15.4%的碎屑长石溶蚀现象普遍,但溶蚀强度不大,溶蚀作用产生的储集空间有限,未能形成呈规模化发育的次生孔隙发育带;4)大型逆冲断裂使得扎哈泉凹陷的E13储集层位于邻区茫崖凹陷主力烃源岩段E23的侧上方,成熟的茫崖凹陷原油和天然气通过该断裂侧向运移至扎哈泉E13储集层中,运移距离超过8km,该推论已被油源对比分析结果所证实.这一特殊的"源下成藏"实例为今后"源下找油"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
倪祥龙1,2,黄成刚1,2,杜斌山2,石亚军2,李翔2,崔俊3,龙国徽3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3.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对扎哈泉地区深层渐新统砂岩储集层的储层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物性分析、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研究、孔隙保存机理分析,并描述了其成藏模式,提出扎哈泉地区渐新统下段E13发育相对高孔渗的优质砂岩储集体,特殊的构造样式造就了其"源下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目的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4.6%,渗透率平均为1.894mD,为一套微咸水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碳酸盐胶结广泛发育,岩石较为致密,但发育若干相对高孔渗(孔隙度平均为10.5%,渗透率平均为20.618mD)的优质砂岩储集层;2)优质储集层的保存主要得益于绿泥石包膜的抗压实作用,并且早期(铁元素质量百分比为15.61%)绿泥石包膜的存在有效抑制了碳酸盐胶结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3)质量分数平均为15.4%的碎屑长石溶蚀现象普遍,但溶蚀强度不大,溶蚀作用产生的储集空间有限,未能形成呈规模化发育的次生孔隙发育带;4)大型逆冲断裂使得扎哈泉凹陷的E13储集层位于邻区茫崖凹陷主力烃源岩段E23的侧上方,成熟的茫崖凹陷原油和天然气通过该断裂侧向运移至扎哈泉E13储集层中,运移距离超过8km,该推论已被油源对比分析结果所证实.这一特殊的"源下成藏"实例为今后"源下找油"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绿泥石包膜;碳酸盐胶结物;次生加大;储层特征;“源下”成藏模式;扎哈泉地区;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