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2394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240页。用时:0小时0分0秒246毫秒
铜加工中常用的锯床有三类:条锯,圆盘锯和带锯.一般条锯结构简单,速度较慢,只用在断续零星使用的场合.带锯用在超厚板切边和头尾,以便获得四边整齐,尺寸精确的厚板.圆盘锯是最常用的精整设备. 圆盘锯机组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锯片卡盘,主传动系统,锯片进给系统和夹料装置,有的还配有输送辊道和屑末回收装置.常用锯切设备的技术参数见表25-10. 表25-10 常用锯切设备的技术参数 ......
精细分级是根据不同粒度和形状的微细颗粒在介质(如空气或水中)所受的重力和介质阻力不同,具有不同的沉降末速来进行的.分级可以在重力场中进行,也可以在离心力场中进行.其基本原理是层流状态下的斯托克斯定律[16,17]. (1)在重力场中,综合考虑颗粒形状和颗粒之间的干涉沉降,微细球形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末速可以表示为: 式中 vsh--颗粒的沉降末速;  ...可按式(2-5)计算: 式中 vor--颗粒的沉降末速; ω--颗粒的回转角速度; de--非球形颗粒的当量球体半径,,V为颗粒的体积,A为颗粒的表面积,一般对于微细颗粒,可取de=0.7~0.8d;  ......
钨是1781年由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发现的,但之后百余年来并未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应用,而仅仅在实验室取得某些进展.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铁工业才开始以钨作为合金元素生产高速钢,在照明领域中采用钨丝制作的白炽灯泡得到应用,继而在1927~1928年成功研制出碳化钨基烧结硬质合金,从而推动了钨工业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钨工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0余年历史,经历了发现和起步,创业和崛起,攻关和开发,改革和升级四个发展阶段.......
图4-2 淘析分离装置 淘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逐步缩短沉降时间的方法,由细至粗地逐步地将较细物料自试料中淘析出来.淘析分离装置如图4-2所示,基本器皿为一带毫米刻度纸的透明容器,以及搅拌器,虹吸管等. 实验前应先按斯托克斯方程计算各粒级的沉降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经单位换算之后的斯托克斯公式为 式中 u粒子沉降末速,cm/s; h沉降距离,cm; t沉降时间,s; ρi物料密度,g/cm3; d物料颗粒直径,cm.......
反向挤压是从19世纪末开始,1870年英国人第一次用反向技术法生产铝管.由于反向挤压更换工具复杂,操作不如正向挤压方便,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反向挤压法进行多方改造,充分发挥反向挤压的优点,如挤压力低,挤压制品组织性能比较均匀等,使反向挤压法重新得到重视,使用反向挤压法生产铝合金制品的企业开始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已经有40多台各种反向挤压机.最小反向挤压机为15 MN,最大反向挤压机达95 MN,其中以25~55 MN反向挤压机居多.......
, A是硫酸铜溶液, B是酒石酸钾钠和氢氧化钠溶液, 用时将A, B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得宝蓝色溶液, 称斐林试剂.) 在单宁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或碳酸铵便生成单宁酸钾或单宁酸铵沉淀, 但单宁酸钠盐可溶于水.单宁是用来沉淀钍盐的试剂.在提取钍时, 可用单宁溶液将钍沉淀, 从而与不发生沉淀的离子分离.单宁与氰化钠有颜色反应, 这个反应是用来区别末食子酸在单宁溶液中是游离的还是化合物状态的依据.加几滴含有游离末食子酸的单宁溶液到2 mL氰化钠溶液中, 出现深酒红色, 大约保持15 s后颜色就会消失, 摇动溶液, 颜色可以再现.若单宁溶液中只含化合物状态的末食子酸, 加入氰化钠时, 溶液呈无色或很淡的颜色.碱土金属离子(Ca2+, Sr2+, Ba2+)与单宁生成的沉淀, 在空气中氧化呈棕, 蓝, 绿或红色. 若将亚硝酸钾或亚硝酸钠晶体加入很稀的单宁溶液中, 然后加入几滴稀盐酸或稀硫酸, 直至出......
金刚石锯片广泛应用于石材等行业的加工领域, 尤其石板材, 墓碑, 石雕工艺品加工等.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国内生产及进口金刚石锯片几乎均使用钴基金刚石锯片, 节块的成分配方大致如下: Co 50%~60%, Cu 40%~30%, Sn 8%~10%, 金刚石浓度7%~8%, 金刚石粒度30/40目, 40/50目, 金刚石强度15~16 kg. 上世纪90年代末, 由于石材行业效益迅速下降, 从而导致金刚石锯片刀头的价格大幅下跌. 金刚石锯片节块的制造技术逐渐转为使用粒度较细, 强度较低的金刚石和以铁粉为主体的铁基结合剂. 目前厂家生产的1600金刚石锯片节块的各种成分大致如下: Fe 44%~48%, Cu 30%~34%, Ni 3%~6%, Zn 3%~4%, Sn 5%~8%, WC 2%~5%, 金刚石浓度5%~7%, 金刚石粒度40/50目......
地洼构造区是壳体成长的中年期,是目前已知壳体演化最高级阶段(陈国达1992).地洼构造区的壳体运动,其形式为断块造山运动,是继地槽造山运动以来,又一次大规模造山运动, 因而有人称之为第二次造山运动,是非常恰当的.虽然两者都同是造山运动,其实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发展的过程也有较大的差异.地洼构造区具有以壳体拱起(出现地穹,地洼两正负单元)--壳体拉张(出现具一定的方向裂谷盆地)--壳体下陷(出现坳陷盆地)的运动过程,因而地洼区的沉积盆地往往互相叠加,显示它比地槽造山运动更为复杂的机理和过程. 中国北部壳体地洼构造区的形成,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开始,持续到现在仍末完成.目前鄂尔多斯地区还保持地台构造区的特征,其过程是复杂而又曲折的.和地台构造区形成过程一样,地洼区的形成按构造活动程度,前后可划分三个次级阶段,即一i地洼初动期,二,地洼激烈期,三,地洼余动期. ......
根据可利用资源与技术方法的不同, 黄金提取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物理方法提金阶段, 化学方法提金阶段以及发展的氰化提金阶段.[1, 2] 从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采金到19世纪80年代末为物理方法提金阶段, 该阶段主要开采已单体解离的易选冶砂金矿, 主要技术方法为重选和混汞.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为化学方法提金阶段.1889年, Crown金矿建起第一座氰化提金厂, 标志着提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化学方法提金阶段.可利用的资源范围扩大到了细粒砂金和丰富的脉金资源, 氰化法成为主要技术方法[1]. 20世纪70年代, 提金技术进入了发展的氰化提金阶段.随着各种浸金工艺及催化浸金技术的出现, 以前不能处理的低品位矿和微细粒难处理金矿都能用较合适的方法加以处理.所用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 如堆浸法, 炭浸法(CIL), 炭浆法(CIP), 树脂浸出法(RIL......
同.第二种想法的错误,在于不了解所有的测量,由于仪器和我们感官的缺陷,只能作到一定的准确度,这个准确度一方面决定于所用仪器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与我们所用的方法有关.因此,在我们的计算结果中,无论写多少位数,绝不可能把准确度增加到超过实际测量所能允许的范围.反之,表示一个测量值时写位数过少,低于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同样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写出这样多的位数:其中除末位数字为可疑或不确定外,其余各位数字都是准确知道的.除了特别规定外,一般认为末位数字上下可有一个单位的误差.下面讨论有关有效数字及其运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