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2394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240页。用时:0小时0分0秒258毫秒
铝材在各种兵器中都有应用, 但用量最多的是装甲车, 坦克与高速鱼雷快艇.装甲车要求机动性大, 用铝材制造可显著减轻质量, 提高灵活性, 便于通过河川与沼泽地区.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制成铝制装甲车--M113型装甲运兵车, 以后又开发了M114型装甲侦察车.当时用的材料为5083合金, 后来又研制成防弹性与焊接性均优的Al-Zn-Mg系的装甲合金7039. 日本于1974年制成全铝合金的73式装甲车, 乘员12人, 重13.3t, 装115mm及105mm火炮.用的铝材主要是A2014及A7075合金. 此外, 铝材在鱼雷艇, 巡逻艇, 护卫舰上部建筑, 军用浮桥与飞机跑道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
现有技术装备分两个层次: 一种是以贵州, 广西, 青海分公司为代表的"回转窑煅烧→自动配料→布氏螺旋混捏机连续混捏→三工位转台式振动成型机连续成型→敞开式环式焙烧炉自动化焙烧→多功能天车自动装出炉", 技术装备水平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另一种是以河南分公司为代表的"罐式炉煅烧→自动配料→混捏锅间断式混捏→环式焙烧炉→半自动装出炉", 属于典型的"中国式"技术. 目前, 阴极生产技术和装备基本都是20年前引进的, 部分阴极生产技术和装备已经落后于世界水平, 急需改进, 如阴极焙烧周期较长, 造成产能较低, 能耗和成本较高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继发现水晶和酒石酸钾钠等材料具有压电性能, 并相继得到了应用.20世纪40年代初(1942~1943)发现了钛酸钡压电陶瓷, 并于1947年制成器件, 这对压电材料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压电晶体相比, 压电陶瓷具有一系列优点, 如: 易于制造, 可成批量生产, 成本低, 不受尺寸和形状的限制, 可以任意方向进行极化, 可通过调节组分改变材料的性能, 而且耐热, 耐湿和化学稳定性好等.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钛锆酸铅(PZT), 其性能远优于钛酸钡.60年代发展了铌酸盐压电陶瓷, 70年代发展了钛锆酸铅镧透明压电陶瓷(PLZT).使压电陶瓷的品种和系列进一步扩大.目前广泛应用的压电瓷可分为: ......
建国初期, 我国金相显微镜全部依赖进口, 20世纪60年代始, 我国自己研制和生产了国产显微镜, 70年代研制成功了大型金相显微镜, 80年代末系列的特殊附件也能自制, 因此在工业企业内逐步增添了国产的各种型号的金相显微镜.90年代后, 在有色金属工业系统工厂, 研究院和高校中, 都拥有从国外引进的金相显微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21世纪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和探讨在不断加强, 显微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金相显微镜比较, 现代的金相显微镜都采用了无限远光学系统, 同焦面性设计及长工作距离物镜等.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综合训练] 一, 判断题(在题末括号内, 对画√, 错画×) 1. 设计焊接接头时, 应考虑尽量简单, 焊缝填充金属也应尽量少.( ) 2. 不管是那种焊接接头, 焊缝外形应连续, 光滑, 以减少应力集中.( ) 3. 按等强度要求, 焊接接头的强度应不低于母材标准规定的抗拉强度的下限值.( ) 二, 简答题 1. 焊接接头的选用原则是什么? 2. 什么是工作焊缝?什么是联系焊缝? 3. 两块厚度为20 mm的钢板对接, 焊缝受到50000 N的切力, 材料为Q235-A的钢, 试设计焊缝的长度.......
金属丝和箔式应变片性能稳定, 精度较高, 在一些高精度应变式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类传感器的主要缺点是应变灵敏系数较小. 为了改善这一不足,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半导体应变片, 主要为体型半导体应变片和扩散型半导体应变片. 用半导体应变片做成的传感器称为压阻式传感器, 它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制成的. 压阻式传感器的最突出的优点是灵敏度高(比金属丝应变片高50~80倍), 尺寸小, 横向效应小, 滞后和蠕变小, 适于动态测量; 其缺点是受温度影响大, 重复性较差. ......
. 图6-14 孔深与钻具 1.基本关系式(孔深计算) 孔深(H)=钻具总长(L)-机高(h1)-机上余尺(h2) 接班记录员即按此式检验上班报表. 2.求机上余尺 由前式可知: 机上余尺=钻具总长-机高-孔深 其中钻具总长=机上钻杆长+立根总长+单根总长+取粉管长+岩心管长+钻头长, 计算虽然简单, 但却繁杂, 实际工作中也不必要, 因为: 上回次末机上余尺=上回次末钻具总长L1-机高-孔深 本回次初机上余尺=本回次初钻具总长L2-机高-孔深 两式相减: 本回次初机上余尺-上回次末机上余尺=L2-L1=ΔL 本回次初机上余尺=上回次末机上余尺+ΔL 只要求出加减钻具的差值ΔL, 就可以很快求得机上余尺. 例1: 提钻时机上余尺0.60 m提钻上来后金刚石钻头完好, 下原钻具并加单根4.25 m, 则扫孔到底时, 机上余尺=0.60+4.25......
在测量和数字计算中, 确定该用几位数字来代表测量结果或计算结果,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种认为在一个数值中小数点后面的位数越多, 这个数值就越精确, 或在计算结果中, 保留的倍数越多, 精确度便越高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这里需要明确两点: 第一, 小数点的位置不是决定精确度的标准, 与所用单位大小有关; 第二, 写出测量或计算结果, 应该只有末位数字是可为存疑或不确定的, 其余各位数字都是准确的.通常除特别规定外, 一般认为末位数字上下可有一个单位的误差, 或其下一位的误差不超过±5. (1)有效数字及其表示方法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数的用途有两类: 一类是用来数"数目"的, 这类数目的每一位都是确切的.另一类是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 这一类数的末一位往往是估计出来的, 因此具有一定的误差或不确定性. 所谓"有效数字"是指在表示测量值的数值中, 全部有意义的数字.末一位数字可认为是......
辐射型测温电路图如图11-22所示.检测元件为硫化铅光敏电阻, 型号为61SV, 能测量高于100℃的表面温度.VT1~VT3为三级放大器, 安装在检测器上, 输入信号从C端进入电路.通过偏压电路的自举作用, 使输入信号与辐射检测元件的300 kΩ阻抗相匹配.各级均加偏压, 使其噪声最小.当周围温度升高时, 具有2 kΩ负温系数的热敏电阻调节增益, 以补偿辐射检测元件灵敏度的降低. 图11-22 辐射测温电路 末级的跟随器驱动放大器VT3输出端E接指示电表(未画出).辐射检测元件输出0.3 mV, 通过前置放大器VT1能得到1 mV, 主放大器VT2输出20 mV, 这在200 μA电流表的最大灵敏量程内有10%的偏差.该电路有5个量程, 测量温度范围为100~500℃.......
钢经奥氏体化后过冷到珠光体相变与马氏体相变之间的中温区时, 将发生贝氏相变, 亦称为中温转变.在此温度范围内, 铁原子已难以扩散, 而碳原子尚能扩散, 其相变产物一般为铁素体基体加渗碳体的非层状组织.为了纪念著名的美国物理冶金学家Bain在中温转变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 20世纪40年代末将奥氏体中温转变称为贝氏体相变, 将相变所得产物称为贝氏体. 虽然人们对贝氏体转变了解得还很不够, 但贝氏体转变在生产上却很重要, 因为通过贝氏体转变得到下贝氏体组织具有非常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据此发展了等温淬火工艺, 并开发了一系列贝氏体钢.因此, 对贝氏体转变进行研究和了解, 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