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5231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524页。用时:0小时0分0秒235毫秒
中生代以后, 受欧亚大陆南缘新特提斯洋开裂影响, 区内地壳以缓慢上升为主.在断裂活动形成的断陷或山间盆地中, 堆积了山麓相沉积.到新近纪, 新特提斯洋闭合后, 受印度板块向北楔入的远程复合造山效应影响[98], 青藏高原整体抬升, 发生盆山耦合.区内呼啦达沃南山, 阿尔茨托山, 哈莉哈德山等山系隆升, 东昆仑岩浆弧和鄂拉山岩浆弧的前陆盆地相对下降, 相继形成柴东缘断陷, 发育了以冲积, 洪积物为主的第四系地层, 形成了当今的盆岭地貌.......
小粒径; dc为絮网结构恢复后的粒径. 用絮网结构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来量化絮体的抗破碎能力和破碎后重新生长能力.絮网结构的强度因子及恢复因子越大絮体的强度及破碎后恢复能力越强, 固液分离效果越好, 水絮状物的去除效率越高. 宝山铅锌银矿尾砂用APAM进行絮凝沉降试验时, 获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之后, 需进一步研究添加絮凝剂后的絮网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姚婧博等[154]对APAM添加量及添加时......
1)试验结果 由6组恒定剪切试验结果可得砂浆SJ-1, SJ-2, SJ-3, SJ-4, SJ-5, SJ-6, SJ-7和SJ-8的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图5-3~图5-10), 以及表观黏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图5-11~图5-18). 图5-3 SJ-1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图5-4 SJ-2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图5-5 SJ-3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图5-6 SJ-4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图5-7 SJ-5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图5-8 SJ-6切应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
造山带是一种活动带.通常是壳体或其中某些地段,其演化正值活动区阶段的产物.这时由于地幔蠕动活跃,分异显著,致使被拖曳的诸壳体或壳体内部诸地段之间发生了相应的应力场,在不同部位发生强烈的压,张,剪等应力或其复合应力.导致产生了强烈的属于造山型的地壳运动,因而形成造山带.因此,从历史一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看来,造山带不仅可以发生于壳体的分界线上或其边缘地带,而且也可以形成于壳体内部的任何地区,只要其处当时是处于壳体演化运动是正值活动区阶段,就有产生造山作用条件,形成相应时代的造山带.只是由于相邻壳体之间的分界线两侧相对运动其强度一般说来较高,所成造山带的规模一般地也较大,易受人们注意罢了.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找矿意义来看,壳体内部的造山带是不容忽视的. 论其所属的大地构造体制,较新时代形成的地槽型造山带一般地多见于大陆型壳体与大洋型壳体或与雏陆壳型壳体的分界线上或边缘地带,并且走向大体上与后......
(1)黏性浆体具有恒黏性, 不随温度, 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浆体为伪塑性体, 看作不可压缩的; (3)不考虑热交换; (4)不考虑振动, 地压波等对管道输送的影响; (5)模拟过程初始管道处于满管流状态.......
结合我国金属矿资源情况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发展战略,通过调查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部委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来源中的与采矿安全和环境相关的研究课题,统计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采矿安全与环境科研课题和科技规划,搜索国内外各高校采矿领域研究生导师和有关矿业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特提出以下研究课题.......
水口山炼铜法是继白银炼铜法之后我国自己开发出的又一个熔池熔炼新方法.实际上, 水口山炼铜法是由水口山炼铅法扩展而来的.该方法原先是利用炼铅的水口山炉来处理含金和砷的硫精矿而研究的.将含金和含砷的硫精矿在水口山炉中进行造锍熔炼, 使金富集于锍中, 形成了"造锍捕金"工艺.试验取得了成功之后, 为了进一步将其转化成一种新的炼铜方法, 工厂于1991-1992年, 在日处理50 t炉料的炉子上进行了连续217 d炉期的半工业试验, 获得了满意的技术经济指标, 受到国内有色冶金界的高度关注. 1994年取得中国专利权, 被命名为水口山炼铜法.该法于2000年首次应用于江西弋阳规模为20 kt/a铜厂, 并于2001年出口给越南老街冶炼厂. 水口山熔炼炉属于卧式转炉炉型.炉体钢板外壳内衬铬镁砖, 炉身被两个托圈支撑在转动托轮上, 可旋转达90°, 设有加料口, 排烟口, 放渣口, 放锍口.端......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铁岭-靖宇古隆起北缘, 区内除红透山中型矿床外, 还有其他6个小型红透山式矿床(均已采完)及众多的矿点, 依照它的分布划为三个矿带, 南矿带中有红透山, 树基沟, 东南山和西北山矿床, 北矿带有红旗山矿床, 东矿带有张胡沟和稗子沟矿床.矿床地层主要是鞍山群红透山组老变质岩系.矿体赋存于岩层急转弯部位, 褶曲构造核部和构造交叉部位; 这些构造控制矿体的延深, 使主矿体呈柱状以切层和穿层产出.矿床属铜锌块状硫化物型, 矿石为致密状和浸染状两种, 后者很少构成独立工业矿体.矿石与围岩界线清楚.矿石矿物由黄铁矿(50%以上), 磁黄铁矿(20%~30%), 黄铜矿(1%~10%)及闪锌矿(1%~15%)等四种主要金属硫化物组成.此外尚有少量磁铁矿, 辉钼矿, 方铅矿, 金红石和赤铁矿等.伴生组分有: 金, 银, 镉, 硒, 钼, 镓, 钴等.红透山矿床共发现大小矿体, 矿点......
在-105m中段9线向右第一个采场的第三个保护墩,布置了16个测点,如图6-4所示.分别在2003年12月和2004年5月进行过两次测试,由于岩体破碎,未能测全所有的测线波速,测试结果见表6-3. 表 6-3 声波测试结果 根据建立的模糊推理系统,经计算后得:第一次和第二次岩柱整体稳定性分别为10.6和10.2,说明保护墩整体稳定性属于中等稳定以上,不会产生整体性破坏;局部稳定性分别为4.3和3.2,说明保护墩局部极不稳定,属于局部破坏状态. 2007年5~7月对-195m中段5~6线10-2试验采矿场保护墩进行了3次声波测试,测定采场回采过程中保护墩波速及其变化规律,分别......
湖北鸡笼山矽卡岩金(铜)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研究 杨 松1 张彩华2 (1.贵州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院物化探分院,都匀,558000; 2.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沙,410083) [摘 要] 在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从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成矿流体演化规律,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 [关键词] 成矿机制;物质来源;流体演化;金(铜)矿;鸡笼山 湖北鸡笼山金(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鄂东南成矿区中重要的矽卡岩金(铜)矿床,是丰山矿田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远景有望成为一个超大型金矿床,深入解剖其成矿地质特征及其规律,对寻找同类型金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地构造背景 鸡笼山金(铜)矿床位于丰山铜矿床以西,同属于丰山矿田.在大地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