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搜索到3206条信息,每页显示10条信息,共321页。用时:0小时0分0秒124毫秒
在稀土元素的置换色层分离法中,采用络合剂作为淋洗剂的作用主要是利用不同离子半径的稀土离子与络合剂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有较大的差异,以提高分离效果,假定在吸附柱中吸附了A,B两离子,并假定络合剂X与B离子的络合能力大于A,那么,当络合剂自上而下流过树脂层时,由于BX的络合物稳定常数大于AX,则B首先从树脂上淋洗下来进入溶液,但也有少量的AX同时被淋洗下来,当此含BX和少量AX的溶液流经下一层树脂时,发生AX与树脂上B 的置换反应,即AX+B=BX+A,此时A重新吸附到树脂上,由此可知,当继续淋洗时,B总是优先进入淋洗液,而A即使有少量被淋洗下来,也会重新吸附到树脂上,就是说,络合剂起着A ,B两离子反复置换的作用,使得开始的淋出液中主要含B. 下面进一步定量地分析络合剂的作用.如果将络合剂X溶液通过已吸附A,B两离子的树脂时 ,在吸附柱内发生X与A,B的络合反应: 假设BX络合常数......
根据光程差公式R=d(N1-N2), 已知矿物薄片的厚度(正常厚度为d×0.03 mm), 但同一矿物因切片方向不同, 其双折射率(N1-N2)值的大小可能不同, 呈现的干涉色级序高低也不同.在显微镜观测中, 矿物的最高干涉色才具有鉴定意义.矿物的最高干涉色需选择平行光轴(一轴晶)或平行光轴面(二轴晶)的切片进行观测, 这种矿物切片要在锥光下检查确定.其测定方法有两种. 1)楔形边测定法 在薄片中矿物颗粒边缘可见呈楔形边缘时, 由边缘至中心逐渐加厚, 其干涉色级序亦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增高, 如果这些干涉色条带清晰时, 就可以利用矿物颗粒楔形边缘的干涉色条带来判断矿物的干涉色级序, 这种方法称为楔形边测定法(图5-44).红色为每级干涉色顶部的颜色, 因此干涉色级序为边缘红带条数加1.如矿物颗粒楔形边缘出现两条红带, 中心干涉色为绿色, 则矿片的干涉色应为三级绿.如果矿片边缘最外圈干......
1)异常干涉色: 大多数矿物双折射率色散很小, 对光程差及干涉色影响不大, 但有少数矿物双折射率色散较大, 能够影响干涉色, 使它们呈现一些与正常干涉色不一样的干涉色, 一般称为异常干涉色.如代替一级灰出现的普鲁士蓝色, 褐黄色, 橄榄绿色等.干涉色级序低的矿物, 异常干涉色一般较明显, 容易识别; 干涉色级序高的矿物, 异常干涉色不易与正常干涉色区分. 有色矿物的干涉色常混有本来的颜色.当矿片颜色较浓时, 干涉色常为本色掩盖而不易看出应有的干涉色. 2)光性异常现象: 在某种情况下, 晶体内部构造受应力影响, 可引起光性反常现象.如均质体矿物显示非均质体光性, 一轴晶矿物显示二轴晶光性, 这一现象称为光性异常.在此情况下, 均质体薄片所产生的双折射率一般不大, 而且在一轴晶体切面上的消光现象往往很不均匀.一轴晶矿片显示二轴晶光性时, 其2V不大, 但有时可达40°~50°. ......
如上所述, 普通电解着色利用散射光原理发色, 颜色比较单调, 只有从浅到深的香槟, 古铜和黑色, 多色化电解着色技术可以在一个电解着色槽中得到干涉色, 即太阳彩虹(习惯称红橙黄绿青蓝紫).利用干涉光原理发色的电解着色, 目前日本和欧洲有不多的小规模工业化的生产线, 中国曾经从欧洲引进过规模很小的生产线, 但是目前并没有正规生产.该工艺欧洲称之为多色化(multicolouring)着色, 日本称之为三次电解着色.有关多色化电解着色的实验室研究早就开始, 20多年来国外申请了不少专利, 发表过许多研究论文, 而工业应用则比较晚.尽管多色化工艺的显色原理相同, 但是各国和各公司的工艺路线不完全相同, 它们的工业化实践水平更不一样.干涉光效应发色成功实现工业化这个事实, 完成一个电解着色槽得到多种色彩的目标, 这是电解着色技术几十年来少见的革命性进步.......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分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两种.......
表2-2 重熔用铝锭色标(GB/T 1196) ......
中国曾经从意大利Italtecno引进多色化电解着色生产线, 现以引进线为例简单介绍生产工艺.工业实践来看, 只要设备和工艺到位, 颜色重复性和成品率是可以达到产业化要求的, 尤其是蓝色和灰色是很容易控制的. (1)多色化工艺的化学因素. 在工厂生产时, 铝型材经过常规化学预处理, 即脱脂, 碱洗, 去灰之后, 按照表5-11所述的工艺条件进行阳极氧化, 中间处理的阻挡层调整和交流锡盐电解着色处理. 表5-11 阻挡层调整实现干涉光效应显色的工艺条件[21, 22] 表中的成分和工艺参数虽有范围, 但确定之后容许误差很小, 要求控制得非常精细.例如阳极氧化的硫酸浓度虽可以是160~220 g/L, 假如确定为180 g/L, 那么它的浓度控制变化范围±3.0 g/L, 应该是177~183 g/L, 而温度的容许偏差范围只有±0.5℃.电解着色以后可以采用普通方法......
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色层方法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种种选择性良好的萃取剂不断出现,色层分离的理论和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促使人们努力将溶剂萃取的高选择性和色层分离的多级性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于是研究出一种新的色层分离技术 --萃取色层.所谓萃取色层就是将有机溶剂吸附在惰性支持体上作为固定相,被分离样品吸附到柱顶端,以某种水溶液(通常为酸,碱或盐的溶液)流过支持体作为流动相,被分离物质经过在两相中连续多次的分配而获得分离. 目前萃取色层技术在稀土分离方面已获得工业应用,在分离性质极为相似的元素方面,这种方法有着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其原因在于: (1)萃取色层以有机萃取剂为固定相,水溶液为流动相,比较容易选择合适的水相组分,以便使萃取分离的最佳条件有效地用于萃取色层. (2)在萃取色层中,可用作固定相的萃取剂种类繁多.各种磷类,胺类,含氧的醚和酮类萃取剂,各种螯合萃......
总体而言, 在制取高纯产品方面, 萃取色层法有较大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纯度与收率.在稀土元素相互之间分离和稀土元素与非稀土元素之间的分离方面, 萃取色层法均有较好的效果, 15种稀土元素含量达99.95~99.99%, 甚至更高, 直收率达99%, 总收率达90%, 而交换色层的总收率仅为60%. (2)生产周期短, 仅一天左右就可出产品, 而交换色层一般要十天以上才能出产品. (3)采用的淋洗剂为盐酸, 比交换色层采用的EDTA要便宜得多. 萃取色层的分离效果为什么比交换色层好呢?其原因之一在于, 使用萃取剂时稀土元素间的分离系数大于使用EDTA时稀土元素间的分离系数.表4-14为P507萃取色层用盐酸淋洗与离子交换色层用EDTA淋洗时, 相邻稀土元素间的分离系数. 表4-14 两个体系的分离系数 可见除Pr/Nd等特殊元素外......
1.光谱特性 色敏光电器件的光谱特性是表示它所能检测的波长范围,不同型号之间略有差别.图8-53(a)给出国产CS-1型色敏光电器件的光谱特性,其波长范围是400nm~1000nm. 2.短路电流比-波长特性 短路电流比-波长特性是表征半导体色敏度器件对波长的识别能力, 是赖以确定被测波长的基本特性, 图8-53(b)表示上述CS-1型色敏光器件的短路电流比-波长特性曲线. 图8-53 色敏光电器件特性 3.温度特性 由于色敏光电器件测定的是两只光电二极管短路电流之比, 而这两只光电二极管是做在同一块材料上的, 具有相同的温度系数.这种内部补偿作用使色敏光电器件的短路电流比对温度不十分敏感, 所以通常可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