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陷向斜区油气滞留成因机制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来源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论文作者:刘宗堡 宗寿魁 姜崇 付晓飞 吕延防
文章页码:76 - 85
关键词:滞留油藏;成因机制;成藏模式;葡萄花油层;古龙向斜;松辽盆地;
摘 要: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周边放射状运移;明水组末期油气关键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大量油受储层部分致密影响少部分滞留在向斜区成藏;依安组末期油气最终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气在储层完全致密和充足源储压差作用下在向斜区滞留成藏,认为滞留油藏具有埋藏深、岩性细、物性差、储层异常高压、油水空间倒置、连片式分布和甜点式富集的岩性油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的4种成因机制为:1)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交汇区搬运距离远、粒度小(0.06<Md<0.16)、泥质含量高(泥地比>80%)、孔喉比大(>50)和储层非均质性强;2)同沉积构造抬升形成的地层厚度陡变带控制沉积中心造成颗粒分异差、压实强、岩屑-杂基塑性变形堵塞原始孔隙,同时继承性沉降中心和构造改造弱;3)成岩作用强(中成岩A2亚期)、溶蚀原生粒间孔隙为主(>70%)、石英含量低(21.66%)且次生加大、方解石充填、油层顶底泥岩排酸弱;4)油气成藏早期储层未致密成藏中期储层同步致密成藏晚期储层已经致密的3期成藏与储层物性演化史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油气滞留.
刘宗堡1,2,宗寿魁1,姜崇1,付晓飞1,吕延防1
1.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 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摘 要: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周边放射状运移;明水组末期油气关键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大量油受储层部分致密影响少部分滞留在向斜区成藏;依安组末期油气最终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气在储层完全致密和充足源储压差作用下在向斜区滞留成藏,认为滞留油藏具有埋藏深、岩性细、物性差、储层异常高压、油水空间倒置、连片式分布和甜点式富集的岩性油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的4种成因机制为:1)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交汇区搬运距离远、粒度小(0.06<Md<0.16)、泥质含量高(泥地比>80%)、孔喉比大(>50)和储层非均质性强;2)同沉积构造抬升形成的地层厚度陡变带控制沉积中心造成颗粒分异差、压实强、岩屑-杂基塑性变形堵塞原始孔隙,同时继承性沉降中心和构造改造弱;3)成岩作用强(中成岩A2亚期)、溶蚀原生粒间孔隙为主(>70%)、石英含量低(21.66%)且次生加大、方解石充填、油层顶底泥岩排酸弱;4)油气成藏早期储层未致密成藏中期储层同步致密成藏晚期储层已经致密的3期成藏与储层物性演化史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油气滞留.
关键词:滞留油藏;成因机制;成藏模式;葡萄花油层;古龙向斜;松辽盆地;